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86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及克氏针治疗各种掌指骨骨折的不同疗效。方法:47例(62处)掌指骨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19例(24处),闭合性骨折28例(38处),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或肌腱损伤10例(13处)。分为微型钢板固定组27例(34处)及克氏针组20例(28处)。采取伤口清创,微型解剖钢板螺丝钉系统内固定术及克氏针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骨性愈合,以TAM为评定标准,微型钢板组中优为20例,良10例,优良率为88.2%。克氏针组中优为12例,良7例,优良率为67.8%。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使用微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各种类型的掌指骨骨折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及伤口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克氏针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膝关节镜和开放手术两种方法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组收治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的患者中,选取没有窦道形成,没有明显骨质感染、破坏,假体没有松动并且能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13例13个膝。治疗前抽取关节液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随机分成两组,A组6例关节镜下关节腔清创术,B组7例开放手术关节腔清创术,术后用敏感抗生素液持续闭式灌冼2~4周,待冲洗液变清后3~5天拔管。结果选取的两组病例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膜组织病理分析示炎性改变。13例患者经治疗后局部及全身症状、体征消失,血液和关节液检查结果正常,X线照片基本正常。13例患者平均随诊1.5年(6个月~3年),A组2例、B组1例术后3个月感染复发,均行关节镜清创术后感染治愈。B组1例术后半年感染复发,并出现明显的假体松动,施行清创及二期翻修术,术后感染治愈,无复发。A、B两组感染治愈率分别为66.7%和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优良率100%,B组优良率为85.7%,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结论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没有窦道形成,无明显骨质破坏,假体没有松动,可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选择关节镜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关节功能恢复比开放手术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创伤小、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膝关节镜下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分析其优、缺点。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和微型纽扣钢板重建前交叉韧带22例,术前和术后进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6.0±10.3)个月,术前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20例为阴性,2例为阳性,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0,P<0.01);术前Lysholm评分40~85分,平均(56.36±10.20)分,术后70~100分,平均(92.76±11.20)分。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t=3.14,P<0.01)。结论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和微型纽扣钢板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移植物强大、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总结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的治疗方法、疗效分析。方法对12例第一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术后长期监控血尿酸。结果本组12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4个月。关节切口Ⅰ期愈合,仅1例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占8.3%。术后跖趾关节外观和关节功能满意。结论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的有效方法,能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改善足的外观、保护足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股骨转于问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80~96岁,平均83.4岁。骨折类型Evans分类:Ⅲ型6例,Ⅳ型8例,Ⅴ型4例。结果术后3~20d下床,平均7d;住院时间16~27d,平均22d。18例患者随访0.5~4年(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等为观察指标),优良率为88.9%。无一例死亡,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现象。结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80岁以上股骨转予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AO/AISF螺钉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Krimmer分型A11例,A24例;B12例,B23例,复位后,以AO/ASIF经皮穿钉进行内固定。结果术后腕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时为4,用力时为16,腕关节屈伸活动度124°(达健侧92%),尺桡偏57°(达健侧91%),平均握力为40kg(达健侧85%)。X线片示:未见内固定松动,骨折愈合,2例腕关节炎,Krimmer评分总分总体疗效优7例,良2例,满意1例,DASH值为8.0。DASH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术后腕关节功能良好,仅有轻微不适症状。结论对于治疗一些能闭合复位的腕舟骨骨折,经皮复位内固定是一种微创、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在腰椎管狭窄症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flex试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试验组采取常规减压+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内固定。对两组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腰腿痛症状均能获得良好的缓解且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Coflex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能为腰椎管狭窄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三维多孔支架环境里动态循环压力刺激对软骨细胞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兔软骨细胞,传代扩增后接种于1.5 cm×0.5 cm×0.5 cm聚乳酸多孔(polylactic acid,PLA)支架,培养5 d后,施加0.5、1、2 N的正弦动态循环压力,频率0.017 Hz,加压8 h,以无压力组(0 N)作为对照。标本做扫描电镜及组织学切片染色,观察细胞数量、形态及排列的变化。结果在三维PLA多孔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到,动态压力组细胞的增殖比无压力组更多,排列也更加有序;动态压力为2 N的时候,细胞增殖、形态比1、0.5 N及无压力组更好,贴附细胞计数与1、0.5 N及无压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循环压力对于三维培养条件下的软骨细胞有促进增殖和有序排列的作用,但何种强度的压力更适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把各种信息资源的传统形式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编码数字的技术.目前数字技术之所以重要,就是0和1不仅能够表征各种信息,而且是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和处理的唯一数码,也是网络通信传递的数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发展与普及,数字技术已渗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在医学领域中,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诸如数字解剖、数字骨科、数字医学制造、数字影像、数字化诊断与治疗等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动头置换与双动头置换在高龄老年人(≥85岁)股骨颈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04~2007年共收治50例高龄老年(≥8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单动头置换组(27例)和双动头置换组(23例)。随访6个月~4年,平均3.4年。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关节功能及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住院费用比较.双动头置换组术中多于单动头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治疗高龄老年(≥8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中,双动头置换对比单动头置换没有任何优势,而且住院费用高。对高龄老年(≥8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尽可能采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单动头置换完全可以满足该类患者的需要.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