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积水性无脑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成人积水性无脑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临床表现特殊,肢体运动功能受损较轻,1例轻度智力发育迟滞,2例患者均能融入社会生活,言语功能仍然正常。头颅CT和MRI一侧大脑实质大部分消失,代以脑脊液样组织。1例头颅MRA双侧大脑中动脉未见显影。结论成人积水型无脑畸形临床表现相对轻微,提示可能与胎儿时期的皮层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取样时间点的不同每组又分为7、14及21d3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治疗组于MCAO/R后24h予G-CSF50μg·kg-1·d-1,连续5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NSS)。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FGF阳性细胞。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治疗组NSS分别为(4.0±0.9)分、(3.8±1.1)分、(3.5±1.3)分,对照组分别为(5.5±1.3)分、(5.8±1.4)分、(5.7±1.6)分,治疗组NS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脑缺血周边区均有bFGF免疫阳性细胞存在,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bFGF阳性细胞计数(个/HP)显示术后7、14、21d治疗组分别为25.4±4.2、17.1±3.3、12.6±3.4,对照组分别为18.0±4.0、12.0±3.1、6.4±2.0,治疗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MCAO/R大鼠,可增加脑缺血后梗死边缘区bFGF的表达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与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其不同作用机制.方法 6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常规西药(对照组)21例、常规西药加用G-CSF(G-CSF组) 21例和常规西药加葛根素(葛根素组)21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随访3个月时临床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63例均完成了3个月的观察.治疗后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F组较对照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葛根素组较对照组疗效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F组和葛根素组较对照组疗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G-CSF组和葛根素组疗效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G-CSF组和葛根素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G-CSF及葛根素对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治疗机制虽有所不同,但G-CSF显示了更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桥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38例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临床容易误诊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桥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可表现为构音障碍以及脑干的交叉体征,亦可表现为大脑半球病变的体征,如纯运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MRI可准确检出责任病灶.结论 纯运动性偏瘫患者,如果出现构音障碍、头晕及共济失调时应考虑到桥脑梗死的可能.MRI检查有助于桥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取样时间点的不同每组又分为7、14、21d共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治疗组于MCAO/R后24h予G-CSF 50μg/(kg·d),连续5d,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结果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 G-CSF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G-CSF治疗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均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可见接近梗死的同侧皮质、室管膜下区域及血管腔周围,BrdU阳性细胞计数显示各个时间点G-CSF治疗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MCAO/R大鼠,能够改善脑缺血动物的神经功能,促进骨髓干细胞在病损脑组织周围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 CSF。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BI)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并观察G CSF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随访末期的死亡/残障率。结果:71例完成了3个月的观察。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失访1例;对照组死亡2例。两组治疗后1个月BI和CSS评分即有所改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BI和C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随访末期死亡/残障率为57%,低于对照组的78%(P<0.05)。G CSF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G CSF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易行,且能改善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白润涛  葛朝莉  冯宏业  韩漫夫 《临床荟萃》2012,27(15):1302-130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首发CNS损害的SLE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10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例(60.0%)、癫痫5例(50.0%)、发热4例(40.0%)、脑梗死2例(20.0%)、静脉窦血栓2例(20.0%)、颅内多发病灶3例(30.0%)、脑干及脊髓病变2例(20.0%)、周围神经病变1例(10.0%).神经精神性SLE的临床表现以头痛和癫痫发作出现概率最高.神经精神性SLE的脑部损害在MRI表现为弥漫型和局灶型病变,白质和灰质均可受累,分布无规律性.给予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NPSLE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NPSLE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积水性无脑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成人积水性无脑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临床表现特殊,肢体运动功能受损较轻,1例轻度智力发育迟滞,2例患者均能融入社会生活,言语功能仍然正常。头颅CT和MRI一侧大脑实质大部分消失,代以脑脊液样组织。1例头颅MRA双侧大脑中动脉未见显影。结论成人积水型无脑畸形临床表现相对轻微,提示可能与胎儿时期的皮层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液化石油气中毒后脑细胞形态改变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液化石油气中毒模型,动物分别于中毒后1、3、7、14、21、28d处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动态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液化石油气中毒后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核浓缩、结构不清,随中毒浓度增加,细胞核浓缩更明显,但未见明显神经元坏死迹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显示GFAP表达增加,随中毒浓度升高,GFAP表达亦明显增加。结论液化石油气中毒后大脑皮质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病理基础之一,脑组织GFAP表达的增加是损伤修复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Ⅰa组14例(患者出现颞叶沟回疝时行去骨瓣减压术),Ⅰb组12例(患者出现早期意识改变和/或中线偏移≥10mm时行去骨瓣减压术);相对应同期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分为Ⅱa组20例(患者病程中出现颞叶沟回疝),Ⅱb组19例(患者病程中未出现颞叶沟回疝).将4组患者配为3对,Ⅰa对Ⅱa;Ⅰb对Ⅱb;Ⅰa对Ⅰb,观测其30d时死亡率、治疗前及治疗后30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在病程不同阶段给予去骨瓣减压术与保守治疗相比均可明显降低死亡率(P<0.05),但脑疝时手术与早期手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疝时行去骨瓣减压术与发生过脑疝而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在30d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早期手术患者比保守治疗及脑疝时手术患者在30d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早期手术可改善病人的临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