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我科1996-2006年对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小儿25例实施早期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10年7月笔者对8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前路、后路和一期后-前路或是前-后-前联合入路(后路撬拨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颈椎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钛板(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评估的方法,使用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价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 8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在手术参数、术后力学参数方面对其进行比较,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神经学方面,7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月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一期联合手术入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方面较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具备更宽的适证,需要掌握严格手术指征和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大鼠去神经支配骨骼肌及运动终板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去神经支配后骨骼肌及运动终板形态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去神经支配腓肠肌模型,观察术后腓肠肌湿重、肌细胞直径、截面积以及运动终板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去神经支配后2周,腓肠肌湿重减少为正常的52.1%;至神经损伤后16周,维持在正常的25%左右。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随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失神经支配2周,腓肠肌细胞直径减少为正常的64.87%;至失神经支配20周,肌细胞直径仅为正常值的25.06%,肌细胞截面积与肌细胞直径的变化规律相一致。运动终板4周内改变不明显,4周后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失去正常的形态,逐渐形成神经丝;至神经损伤后16周,神经丝的数量开始下降。结论: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发生萎缩,随时间变化逐渐加重,提示神经修复手术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或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患者实施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基础上,分别附加开展了11例患者伤椎固定和21例椎弓根椎体植骨椎体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情况,Cobb角矫正程度。结果:术后随访11~35个月,平均16.2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ASIA评分为A级的2例病例无明显改善,其余患者均有明显的恢复,改普程度平均达1.5级。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X线术前术后半年评估、并发症、疼痛、运动节段活动、后凸畸形矫正率等对比显示,两组在失败率和畸形矫正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植骨或经伤椎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减少手术并发症并降低了手术失败风险,可进一步放宽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掌长肌腱腱片移植重建终腱治疗陈旧性锤状指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种比较可靠的治疗陈旧性锤状指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设计并应用移植掌长肌腱腱片重建终腱的手术方法,14年来对80例陈旧性锤状指畸形患者实施手术.手术要点是注意掌长肌腱重建终腱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的平衡.结果术后随访1~11年,按照Patel评价体系评定,优18例,良57例,中4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93.75%.患者对手指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移植掌长肌腱腱片重建终腱是治疗陈旧性锤状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2类不同内固定的疗效,阐述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25例Neer分型三部分和四部分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分别采用传统固定(三叶钢板和交叉克氏针)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传统的三叶钢板或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为A组,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为B组,三、四部分骨折分别为亚组。按Neer 分型三部分骨折共 71例,应用传统固定方法治疗42例(A1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29例(B1组);四部分骨折54例,应用传统固定方法治疗19例(A2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35例(B2组)。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2.2个月。采用Neer百分制评分表评分,大于等于80分为优良。结果:在三部分骨折中,A1组大于等于80分29例,优良率69.05%,B1组大于等于80分26例,优良率89.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四部分骨折中,A2大于等于80分8例,优良率42.11%,B2组大于等于80分25例,优良率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的治疗,锁定加压钢板与传统固定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平台,研究和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获取损伤和正常脊髓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荧光图谱,观察差异蛋白的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缺血再灌注24h与正常脊髓蛋白质组的匹配差异图谱,鉴定差异蛋白;根据蛋白组学得出的分析结果初筛,分别重点抽取假手术、术后30min和术后24h组不同时间段的血液制备血浆,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GC—TOF—MS)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代谢水平变化。结果: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再灌注损伤24h组与正常组可检测到46个蛋白差异点,鉴定出10个差异蛋白。代谢组学方法组检测出不同时间段兔血清中50种小分子物质的变化。再灌注损伤24h组织代谢达到了高峰。结论:再灌注损伤24h蛋白变化最明显,代谢达到峰值,是值得关注的关键时间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本组病例收集自2003年3月—2010年3月,共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55~74岁,平均(63.6±7.4)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1例,单纯三部分骨折18例,三部分合并关节脱位3例,单纯四部分骨折9例。其中2例三部分骨折合并关节脱位及7例四部分骨折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术,其余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5~34个月,平均(17.6±6.4)个月。结果患者分别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效选择之一,半肩关节置换为复杂肩关节损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本组病例收集自2003年3月—2010年3月,共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55~74岁,平均(63.6±7.4)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1例,单纯三部分骨折18例,三部分合并关节脱位3例,单纯四部分骨折9例。其中2例三部分骨折合并关节脱位及7例四部分骨折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术,其余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5~34个月,平均(17.6±6.4)个月。结果患者分别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效选择之一,半肩关节置换为复杂肩关节损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含HN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HN)对骨肉瘤细胞SAOS-2的抑制效应。方法以rFPVHN感染人骨肉瘤细胞SAOS-2,应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罗丹明123结合FACS测定线粒体跨膜电位,测定肿瘤细胞表面唾液酸含量,底物染色反映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 rFPVHN感染可有效抑制SAOS-2肿瘤细胞,杀伤率达58.9%。感染使SAOS-2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导致SAOS-2肿瘤细胞凋亡。细胞表面唾液酸水平明显下降;Caspase-3活性被激活。结论 rFPVHN可诱导SAOS-2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