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超声弹性成像(UE)为新型超声诊断技术,通过直接测量弹性模量反映肌肉硬度变化,近年来逐渐用于定量评估卒中后痉挛(PSS)程度及指导治疗PSS。本文对UE评估PSS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是因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而导致脑组织坏死;脑出血则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 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虽然二者发病时临床症状有一定相似性,但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截 然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发病早期血清中一些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差异。目前,文献中报道了几种 可用于鉴别脑梗死及脑出血的血清标志物,并分析了这些标志物用于脑梗死及脑出血早期鉴别诊断 的价值。本文将对这些血清标志物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卒中早期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国内医生对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认知现状,从医务人员角度分析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延误诊治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医生规范、持续开展针对性治疗的主要原因。方法 选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通过中国肌张力障碍联盟、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毒素分会成员单位相关科室的医生进行随机横断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生的基本情况、诊治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经验、对相关诊疗规范及区域专科设置的了解情况、开展肉毒毒素治疗过程中遭遇的困难等。通过线上匿名方式填写,数据导入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建库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311份,来自可能诊治过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医生。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来自三级医院,601%的医生为神经内科医生,其中437%的医生专攻运动障碍病亚专业。参与调查的所有医生几乎都诊治过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其中最常诊治的肌张力障碍类型是眼睑痉挛,有752%的医生正在开展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诊疗工作。区域设置运动障碍专科对于医生了解肌张力障碍诊疗规范(P<0001)及肉毒毒素注射技术(P<005)具有显著影响。251%的医生因“未经培训、技术有难度”难以初次开展肉毒毒素治疗,影响医生持续开展肉毒毒素治疗的主要因素为收费低廉、药占比高。结论 国内医生对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设置运动障碍专科可显著提高当地医生对肌张力障碍诊疗规范及肉毒毒素的了解程度,技术瓶颈、收费低廉、药占比高等是限制医生无法规律开展肉毒毒素治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联带运动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1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病史资料及临床录像资料进行整理,选择与联带运动相关的3个解剖部位(额部、眼部及口部),观察3个联带运动动作(眉弓抬高、眼裂缩小、口角牵动)及5个自主动作(抬眉、皱眉、闭眼、示齿及噘嘴),分析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人口学特点、联带运动临床特点、联带运动严重程度及个数与面肌痉挛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发病年龄(56.07±12.40)岁,病程(54.90±59.96)个月。针对47例5个基本动作完备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联带运动类型相关分析,其中口-眼联带运动模式最常见[55.32%(26/47)],噘嘴是最容易引起联带运动的自主动作[55.32%(26/47),P0.01],眼裂缩小是最常出现的联带运动动作[57.45%(27/20),P0.05],其中噘嘴引起睑裂缩小是最常见的联带运动类型[55.32%(26/47)],联带运动严重程度和面肌痉挛严重程度无相关性,同时联带运动个数多少与面肌痉挛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面肌痉挛联带运动发生占一定比例,其中噘嘴引起的睑裂减小、噘嘴引起的眉弓抬高、闭眼引起的口角牵动是最常见的三种联带运动模式,眼裂缩小是最常出现的联带运动动作,可为临床上联带运动的识别和面肌痉挛精细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联带运动是一种独立的现象,临床中应该重视对其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oNT-A)治疗原发性及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痉挛及伴随联带运动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8年7月具有联带运动的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12例,按照1:2配比性别无差异且具有联带运动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24例,分析2组BoNT-A治疗后痉挛严重程度以及伴随联带运动的改善差异。结果 面瘫后及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在起效时间[(4.38±2.17)vs.(4.67±4.14)d],维持时间[(3.83±2.94)vs.(4.96±2.48)d],注射剂量[(31.35±12.30)vs.(26.98±8.75)U]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原发性面肌痉挛组患者满意度显著较高(84.79±19.81 vs. 64.17±31.54,P<0.05)。2组痉挛改善有效率均高于90%,组间无明显差异(91.67% vs. 95.83%,P>0.05)。2组联带运动均有改善,但无明显差异(83.33% vs. 58.33%,P>0.05)。5个自主动作相关联带运动改善方面仅发现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噘嘴引起联带运动的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oNT-A可以显著改善原发性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在联带运动严重程度改善方面有一定疗效。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噘嘴引起的联带运动在BoNT-A治疗后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脚桥核作为中脑脑桥运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运动启动、节律及速度的调控, 并被作为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的治疗新靶点, 用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及姿势异常。近期研究发现, 脚桥核参与肌张力调控, 并在肌张力障碍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就脚桥核参与肌张力障碍发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旨在为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