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约有114,000人,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以及塔城地区,少数居住在黑龙江省。为探讨柯尔克孜族人的体质特征类型以及该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我们于1983年l0月对特克斯县科克铁热克公社的柯尔克孜族居民进行了抽样体质人类学调查。调查总人数215人,其中男110人,女105人;均为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主要是农牧民,有少数干部。所有项目的观察和测量主要依据马丁(Martin)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性治疗法目前尚未普及,本研究旨在评价性治疗法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在本院治疗随访过的3130例维吾尔族ED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625例,单纯口服西地那非3个月;试验组2505例,采用性治疗法联合西地那非治疗3个月。采用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表(IIEF-5)在各组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并随访12个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在6个月、12个月随访的IIEF-5评分分别为12.80±3.76、18.10±2.61、17.35±2.73和16.64±2.63;试验组治疗前、后及在6个月、12个月随访的IIEF-5评分分别为12.73±3.52、19.06±4.07、19.86±2.42和20.47±2.38。两组治疗前后IIEF-5评分自身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6个月和12个月随访IIEF-5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性治疗法联合西地那非治疗ED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地那非治疗,并在12个月的随访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反映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生缺陷情况。方法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6a出现出生缺陷共6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75‰,各民族发生率分别为汉族10.78‰,回族11.42‰,锡伯族5.21‰,维吾尔族4.24‰,哈萨克族4.58‰;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神经管畸形、脑积水、唇腭裂、四肢畸形、小耳(包括无耳);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镇。汉族、回族的缺陷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各民族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0.81,P〈0.05)。结论降低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保健质量,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