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肿之一,据统计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而远端胃癌又最多见。笔者对进展期远端胃癌16例联合脾切除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我院近1年来共收治进展期胃癌30例,其中联合脾切除(简称切脾组)16例,仅作根治或姑息性肿块切除(保脾组)14例,年龄32~76岁。其中胃窦癌14例,胃体癌8例,超过两个区的胃癌8例。  相似文献   
2.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损伤。按关节内骨折治疗原则应达到解剖学复位,它的复位不良必然导致膝关节不稳、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我院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72例,经过1-5年(平均3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临床常见病,约占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20%[1].笔者自1997年10月~2003年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LDVT13例16条肢体,取得了满意疗效,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和病理的联系。方法:对10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据其临床和病理诊断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占同期胆囊切除数据的6.5%,其中胆固醇性息肉74例(74%),胆囊腺瘤22例(22%),合并慢性胆囊炎89例。结论:(1)胆囊息肉样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胆囊腺瘤次之;(2)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合并慢性胆囊炎(89%);(3)胆囊腺瘤有癌变倾向;(4)胆囊息肉样病变均宜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胡润武 《大家健康》2016,(8):102-103
目的:设计对照实验,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该院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250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创面面积、治疗过程中换药次数、McGill 疼痛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创面面积小,且患者临床治疗时间、换药次数也显著减少,McGill 疼痛评分结果也显著降低。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骨创伤创面软组织临床治疗疗效,促进患者临床软组织损伤创面的恢复,提高患者临床顺应性,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预防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90例ASA I或II级择期行腹部中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n=30),术前常规禁食、禁饮8h,术前30min肌内注射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3组患者麻醉诱导均用芬太尼、罗库溴铵、丙泊酚,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中连续监护BP、HR、SpO2,术中麻醉维持以吸入七氟醚及氧化亚氮为主,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A组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3 min内注完;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芬太尼0.6 mg+氟比洛芬酯150 mg+生理盐水73 ml,总量100 ml,2ml/h持续静脉泵入;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麻醉药,以10 ml/min的氧流量开放式自主呼吸,拔管后观察15 min,患者平稳后送回病房。记录麻醉时间;分别在拔管后15、30、45、60 min随访患者;躁动评分;观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畏寒发热、心悸、嗜睡、倦怠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麻醉时间及术后呼之睁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拔管后15、30、45、60 min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C组(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无或轻度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中度及重度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P〈0.05);术后24 h内3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畏寒发热、心悸、嗜睡、倦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可以有效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恶性脊柱肿瘤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以我院63例初次诊断为恶性脊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总生存时间,包括失访、死亡例数,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期,采用Logistic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①58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1.4±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6.5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为81.0%(47/58)、25.9%(15/58)、0%(0/58);②转移瘤、入院KPS评分、手术治疗、放化疗、CEA、CA15-3等因素与患者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③上述因素中,转移瘤、入院KPS评分≥75分、接受手术治疗、进行放化疗等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转移瘤、入院KPS评分、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及放化疗是影响恶性脊柱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研究,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 男65例, 女63例, 年龄(57.82±5.79)岁, 年龄范围为46~7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统一治疗措施, 统计急诊救治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调查其临床资料,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 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良好率为87.5%(112/128);急诊救治效果良好患者的休克程度、病情程度均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合并脊柱、四肢,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有院外处理状况、年龄<60岁占比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显示, 年龄≥60岁, 重度休克, 重伤,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无院外处理状况及合并头颅、腹部、胸部损伤为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4例。观察组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实施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内固定相比,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引起胸腰椎爆裂骨折致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对发生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利用单一变量进行因素排除及多变量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损节段、Denis分类、椎管狭窄率、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及椎管内占位都可以影响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神经损伤,其中T12/L1节段、DenisⅡ/Ⅳ型、椎管狭窄率50%的胸腰椎和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损伤的概率增加(P0.05);利用多因素分析表明,椎管内占位和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是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12/L1节段、DenisⅡ/Ⅳ型、椎管狭窄率50%的椎管内占位和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发生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概率增加,导致神经功能损伤,临床上应尽早加强诊治及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