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胡水秀  曾国武 《微创医学》2004,23(5):560-562
目的评价吸入必可酮气雾剂(BDP)对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疗效.方法 40例CVA患者予BDP吸入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FEF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FEF75%)、气道阻力Raw和比气道传导率sGaw,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CVA患者FVC、FEV1.0、PEF接近于正常人,而FEF25~75%、FEF50%、FEF75%、sGaw明显低于正常(P<0.01),Raw高于正常(P<0.01).治疗后FEF25~75%、FEF50%、FEF75%、sGaw显著增高(P<0.01),Raw明显降低(P<0.01).结论 CVA患者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BDP吸入治疗疗效肯定,可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胡水秀 《微创医学》2005,24(3):309-311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酸碱失衡类型和三重酸碱失衡(TABD)的临床诊断指标.方法47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和血清电解质.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阴离子隙(AG)值和潜在HCO3-,进行酸碱失衡类型判断.结果43例患者发生酸碱失衡,其中单纯酸碱失衡28例次,二重酸碱失衡21例次,三重酸碱失衡5例次.所有TABD患者均伴有多脏器衰竭,死亡率远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多种类型酸碱失衡,临床诊断TABD必需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AG值和潜在HCO3-联合才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3.
胡水秀 《临床荟萃》2005,20(22):1273-1275
目的探讨异丙托溴铵和特布他林联合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疗效。方法73例稳定期ⅡA级COPD患者随机分两组,联合组38例,吸入异丙托溴铵40μg/次,3次/d,特布他林100μg/次,3次/d;特布他林组35例,吸入特布他林100μg/次,3次/d。治疗12周,监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结果68例完成试验,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6%,特布他林组总有效率65.6%,联合组疗效明显优于特布他林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2.9±11.7)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1.5±3.1)mm Hg,深吸气量(IC)为(2.15±0.47)L,残气容积(RV)为(2.13±0.34)L,气道阻力(Raw)为(3.17±0.67)cm H2O.L-1.s-1,特布他林组分别为(74.4±10.4)mm Hg,(42.0±2.7)mm Hg,(1.83±0.36)L,(2.45±0.45)L,(3.47±0.54)cm H2O.L-1.s-1,与组内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PaO2、IC明显高于特布他林组(P<0.05),RV、Raw明显低于特布他林组(P<0.05);两组治疗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联合吸入异丙托溴铵和特布他林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部分肺功能,效果优于单用特布他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并鉴定SELDI筛选出的肺结核病人血清差异表达蛋白。方法乙腈沉淀法去除血清中的高丰度蛋白,Tricine-SDS-PAGE电泳分离差异表达的目标蛋白,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目标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电泳显示肺结核患者血清中小于6000Da的蛋白条带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血清,经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该目标蛋白为载脂蛋白(apo)C-I酶解片段,与SELDI建立的诊断模型中分子量为M4480.14的潜在标志物吻合。结论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的apo C-I可能是结核病血清潜在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壮年肺癌呈逐渐上升趋势[1 ] 。以阻塞性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青壮年肺癌由于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非特异性 ,易造成误诊。现收集我院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青壮年肺癌并阻塞性肺炎 2 5例进行分析 ,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7例 ,女 8例 ;年龄 2 7~ 38岁 ,平均 32 .4岁。1.2 临床表现 咳嗽 2 3例 ,血痰 12例 ,胸痛 7例 ,呼吸困难4例 ,喘息 2例 ,低热、消瘦 5例。查体无异常者 17例 ,局限性呼吸音减弱 8例 ,吸气延长 2例 ,胸腔积液 3例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2例。X线表现全组病例表现为肺野内小片状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SELDI技术筛选肺结核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并与同类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采用SELDI-TOF-MS筛选30例肺结核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血清的差异表达蛋白,建立诊断模型;对105例样本进行盲法验证;与同类研究比较寻找共同差异表达蛋白。结果 SELDI筛选出8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P﹤0.05)。从中筛选出了6个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潜在标志蛋白建立诊断模型,该诊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3;盲法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与同类研究比较发现,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的差异表达蛋白在本研究中重现。结论肺结核病人与对照的血清蛋白图谱存在差异,两个独立实验共同得到的11个差异表达蛋白与结核病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及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 将56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常规组25例,另选同期健康成人26例为健康对照组,常规组予常规抗感染、平喘、扩管利尿、吸氧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40mg/d静滴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定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肺心病患者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肺动脉收缩压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明显抑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血栓前状态、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8.
必可酮吸入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肺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水秀  曾国武 《医学文选》2004,23(5):560-562
目的评价吸入必可酮气雾荆(BDP)对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疗效。方法40例CVA患者予BDP吸入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FEF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FEF75%)、气道阻力Raw和比气道传导率sGaw,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CVA患者FVC、FEV1.0。PEF接近于正常人,而FEF25~75% FEF30%、FEF75%、sGaw明显低于正常(P<0.01),Raw高于正常(P<0.01)。治疗NFEF25~75%、FEF50%、FEF75%、sGaw显著增高(P<0.01),Raw明显降低(P<0.01)。结论CVA患者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BDP吸入治疗疗效肯定,可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肺栓塞诊治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简称肺栓塞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 ,引起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栓塞后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肺梗死。肺栓塞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其误诊、漏诊率高而检出率低[1,2 ] ,确诊的患者经治疗后病死率为 2 % ,未经治疗的病死率却达 30 % [3 ] 。因此提高肺栓塞诊治水平至关重要。现就此综述如下。1 肺栓塞的危险因素PTE多与某些疾病或易患因素有关。年龄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随年龄的增加 ,PTE的发生增多。长期卧床、手术和创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CR-膜芯片技术直接应用于痰标本中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集82例痰标本(结核患者64例,非结核患者18例),TB膜芯片检测标本中的结核杆菌IS6110基因,阳性者利用12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产物与含有59个探针的耐药-TB膜芯片反向点杂交检测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测序验证并与药敏试验比对。结果 TB膜芯片检测痰标本中的结核杆菌IS6110基因,特异度为100%(18/18),灵敏度为81.3%(52/64),阳性预测值为100%(52/52),阴性预测值为60%(18/30);在52例结核杆菌IS6110基因阳性的痰标本中,耐药-TB膜芯片检出INH基因突变的1例,RFP基因突变的1例,INH和RFP基因同时突变的2例,INH、RFP和SM基因同时突变的1例,其中4例结果与药敏及DNA测序结果基本符合,1例突变位点与测序一致,但细菌培养阴性。结论应用PCR-膜芯片技术可提高痰样中结核杆菌基因的检出率;耐药-TB膜芯片检测结果对临床耐药结核病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