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措施干预后骨小梁连接性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自制幼年大鼠废用性骨质疏松模型,用电针、补钙等不同干预措施干预4周后进行股骨下段干骺端(松质骨)标本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测量。结果:废用性骨质疏松骨小梁节点数明显减少。游离末端数相对增多。电针组与废用性骨质疏松对照组比较节点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小梁节点数的下降是废用性骨质疏松的主要病理特征,该参数测定对废用性骨质疏松的诊断、风险预测、治疗及预防措施的比较有较大参考价值。电针刺激可有效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Congenitaldiaphragmatichernia (CDH)resultsfromincompletedevelopmentofthediaphragminuterowithherniationofabdominalvisceraintothethorax Surgicalrepairofthehernia ,althoughnotalwaysroutine ,isrelativelyuneventful However,themortalityreportedforgroupsofthoseh…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小儿手术前后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规律,探讨手术创作对小儿全身的影响,指导小儿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使用自身前后对照,并取小儿健康对照及同期成年患者对照,全部病例无影响血液流变特性疾病,未服用影响血液流变特性药物,体温正常,分别于术晨,术后即刻,术后1天抽血抗凝送检测定全血粘度(WBV),血浆粘度(PV),纤维蛋白原(Tidg)、血沉(ESR)、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刚性指数(IR)及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婴幼儿肠造瘘手术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肠造瘘的手术方法改进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行改进肠造瘘手术16例,改进后无造瘘口肠回缩、肠狭窄、肠脱垂等并发症发生,造瘘周围皮肤湿疹发生明显减少。结论 双层缝合、交叉固定,不缝合肠襻间腹膜,而缝合固定两肠襻侧壁,并加强术后管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胸骨上举术的固定方式与结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胸骨上举术的不同固定方式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148例经胸骨上举术治疗的漏斗胸患儿,术中分别用自制金属支杠、三点式悬吊和塑料及金属制成的支架背心悬吊固定胸骨。结果:其中84例患儿获术后6个月至6年(平均2年)随访观察,绝大部分效果满意,仅2例复发。27例保留金属支杠于术后10~12个月拔除者,无复发,外观更满意。结论:胸骨上举术治疗漏斗胸的效果肯定,手术安全。用自制金属支杠固定上举的胸骨操作简便,术后护理方便。保持金属支杠于手术后10~12个月才拔除,有利于防止复发,胸廓外形更满意。三点式悬吊固定对较小的轻度患儿适用。支架背心悬吊固定法术后护理不便,影响患儿日常生活,使用受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在肝母细胞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2013年收治的10例经TACE 治疗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治疗后患儿的全身情况、血AFP值及瘤体体积大小的变化及生存情况。结果患儿10例,男女比例4∶1,发病中位年龄9.5个月(1个月~10岁),10例患儿首诊后均予以1~4次TACE 治疗,其中6例TACE+手术+化疗,1例TACE+化疗,3例在TACE 治疗后放弃继续治疗。介入治疗后肿瘤体积较前均有明显缩减(26.2%~10.00%,平均70.0%),血清AFP值下降明显(28.5%~99.7%,平均83.6%)。所有患儿在接受TACE 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一过性肝功能损害(Ⅰ度3例,Ⅱ度2例,Ⅲ度1例)、轻度骨髓抑制、贫血等不适,未见明显心脏毒性及肾毒性损害。随访时间2~1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1个月,1年存活率100%(7/7),2年存活率86%(6/7),3年存活率71%(5/7)。6例患儿在接受TACE治疗后成功行手术切除,术后均接受全身化疗,1例仅经过4次TACE治疗及化疗后肿瘤消失,未行手术治疗,均无瘤存活至今。3例放弃治疗患儿分别于2~8个月后死亡。结论 TACE治疗可作为肝母细胞瘤术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能够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血供减少,促进肿瘤包膜增厚,为尽可能完整切除创造了条件,能够改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用60只Wistar健康大鼠制作急性肠绞窄动物模型,根据肠绞窄不同时间,绞窄肠袢不同长度分别设立对照组及实验组,在大体及显微镜下观察肠壁组织学损害程度,并用751分光光度仪测定血清及腹水中碱性磷酸酶(AKP)含量,结果发现随着肠壁组织损害程度的加重,腹水及血清中AKP含量也逐渐升高。而腹水中AKP含量变化较血清AKP变化早且明显。本实验表明测定腹水及血清AKP有助于判断肠绞窄时肠道缺血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颈内静脉结扎对颅内组织器官的影响及其时间和范围,探索颈内静脉结扎后并发症发生的机理,从而指导颈内静脉结扎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设立空白对照、单纯左侧及右侧和双侧颈内静脉结扎4组,于术前及术后48小时内监测颅内压变化及1周后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无明显改变;单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压均有上升,在术后1小时达高峰并持续至术后4小时开始下降(P<0.05),术后48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双侧颈内静脉结扎者术后颅内压则显著上升,术后2小时达高峰并持续至48小时还高于术前(P<0.05).1周后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对照组及单侧颈内静脉结扎者无明显改变;双侧颈内静脉结扎者有颅内广泛胶质细胞增生.结论单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压均有一过性上升,双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压上升显著且持续时间长.建议一般不要结扎双侧颈内静脉,颈内静脉结扎后48小时内应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测定颅内压及血液粘度并使用降低颅内压及血液粘度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使用氯化钾氯化钠注射液和普通氯化钾溶液的输注的患者疼痛发生情况。方法使用氯化钾氯化钠注射液与氯化钾小水针静滴,对患者补钾疼痛情况进行对比,将134例需静脉补钾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68、66例,观察组使用氯化钾氯化钠注射液,100m L/瓶(氯化钾0.3g与氯化钠0.9g),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将10%氯化钾用5%葡萄糖液稀释,配成同等浓度溶液,观察患者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氯化钾氯化钠注射液较氯化钾小水针进行外周静脉滴注,患者产生疼痛程度较低,提高了依从性,减少了因疼痛引起的输液浪费,有助于静脉补钾的顺利进行,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G1P1,足月顺产,在家庭自行接生,生后即发现患儿腹壁裂开,大量肠管外露,脐带未断,带胎盘急诊入院。入院检查:T35.5℃.P169次/min,R:41次/min,体重2.4kg。一般情况差,心肺均无阳性体征发现。腹壁正中裂开,长约6cm,胃、部分小肠及结肠脱出于腹壁外,小肠与结肠有共同系膜,表面沾有粘液及纸屑等污染物,胃前壁小弯侧有一直径3cm穿孔,胃壁肌层发育差,有黄绿色胃液流出,脐带未断,与腹壁裂口边缘附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