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AK)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HAK)、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HMVKP)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KP)主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差异,并探讨毒力因子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分离于临床血流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41株,利用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HMV)表型,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主要荚膜型和毒力基因,Vitek 2 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17株(41.5%)拉丝试验阳性;主要荚膜分型K1型8株(19.5%),K2型5株(12.2%),K57型3株(7.3%),3类荚膜血清型共占39.0%;黏液表型编码基因A(rmp A)阳性19株(46.3%),其中16株HMV表型阳性;20株菌需氧菌素基因aerobactin阳性,其中19株rmp A阳性。CAK与HAK的HMV表型(65%/19%)、rmp A(70%/2.38%)、aerobactin(70%/28.6%)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VKP与CKP的荚膜血清型K1(35.29%/8.33%)、毒力基因rmp A(94.12%/12.5%)和aerobactin(94.12%/16.67%)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P耐药情况较HMVKP严重。非产ESBL菌株较产ESBL菌株的HMV表型、高毒力荚膜型K1/K2/K57及毒力基因rmp A和aerobactin的阳性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毒力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主要见于CAK,且HMV表型菌株携带更多的毒力因子,这类菌株大多为非产ESBL的敏感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3(IL-13)的影响。方法:将39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B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肺间质纤维化两组及健康对照组(C组)血清TGF-β、IL-13进行测定。结果:A、B两组血清TGF-β及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P<0.05)。治疗后B组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血清TGF-β、IL-13水平均低于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GF-β、IL-13水平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细胞因子的紊乱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密切关系,红霉素可影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炎症反应,改善缺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我院ICU科室真菌血症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药敏结果,为真菌血症的临床诊断和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2018年,5年间ICU科室血培养分离酵母样真菌且符合真菌血症诊断标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WHONET 5.6软件对菌株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结果:ICU确诊真菌血症患者共129例,致病菌主要为近平滑念珠菌(59株,45.7%)、白色念珠菌(22株,17.1%)、光滑念珠菌(14株,10.9%)和热带念珠菌(12株,9.3%)。真菌血症以男性患者(72.1%)居多,好发于65岁及以上老年(64.3%);重症医学科(55.8%)和老年病房ICU(20.2%)分离率较高。所有菌株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对唑类药物出现不同程度耐药。结论:我院真菌血流感染以近平滑念珠菌为多见。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红酵母属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推广质谱、分子生物学等快速鉴定技术,了解真菌血症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ICU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治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我院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血流感染治疗和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2018年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8年血培养标本分离细菌2 587株,革兰阴性菌1 243株(48.05%),革兰阳性菌1 123株(43.41%),真菌221株(占8.54%);主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482株/18.63%)、肺炎克雷伯菌(271株/10.48%)、铜绿假单胞菌(97株/3.75%);主要革兰阳性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83株/22.54%)、金黄色葡萄球菌(157株/6.07%)等;主要真菌为近平滑念珠菌(106株,4.10%)、白色念珠菌(32株,1.24%)等;4年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逐渐下降(P<0.01),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上升至10.05%(P<0.05),共检出33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结论:我院血培养标本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同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血流感染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评估不同药敏试验方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的体外药敏结果.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3月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50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49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Vitek-2法、MIC Test Strip(MTS)法及纸片扩散法分别测定替加环素对两种细菌的敏感性,并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参考方法,评估Vitek-2法、MTS法及纸片扩散法与参考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的判断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Vitek-2法和MTS法检测替加环素对CRAB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性分别为94.0%/91.8%,68.0%/91.8%和90.0%/91.8%.对于CRAB,Vitek-2法和MTS法与参考方法的基本一致率/分类一致率(EA/CA)分别为94.0%/72.0%和92.0%/90.0%,66.0% (33/50)的菌株Vitek-2法检测的MIC值比参考方法高1~2个稀释度,MTS法检测的MIC值存在32.0% (16/50)偏高及22.0% (11/50)偏低;对于肺炎克雷伯菌,Vitek-2法和MTS法与参考方法的EA/CA分别为95.9%/98.0%和83.7%/91.8%,36.7% (18/49)的菌株Vitek-2法检测的MIC值比参考方法低1~3个稀释度,79.6%(39/49)的菌株MTS检测的MIC值比参考方法低1~3个稀释度.Vitek-2法和MTS法检测两种细菌均未出现重大误差(VME)和大误差(ME).纸片扩散法与参考方法相比,对于CRAB,采用敏感/耐药(≥14 mm/≤10 mm)折点,CA为94.0%,高于Jones等推荐的折点(≥16 mm/≤12 mm,CA为82.0%);对肺炎克雷伯菌,采用敏感/耐药(≥14 mm/≤10 mm)折点,CA为93.9%,高于FDA中肠杆菌的折点(≥19 mm/≤14 mm,CA为67.3%).结论 对于CRAB菌株,MTS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一致性较高,MIC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对于肺炎克雷伯菌,Vitek-2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一致性较高,MIC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低;纸片扩散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一致性较低,针对不同细菌其判定折点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04-2006年医院外科感染常见细菌构成及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培  刘彤  李金  赵娜  胡志东  王鹏志 《天津医药》2007,35(8):584-586
目的:探讨我院外科常见细菌感染的菌株特点和细菌耐药情况。方法:按常规方法对2004—2006年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科送检标本G /G-细菌比例约为1∶3,G-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占据所分离细菌前3位,G 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有较高的分离率,2006年外科屎肠球菌分离率显著高于全院水平。MRS、ESBLs、VRE的检出率分别为58.37%、32.67%和0,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逐年增高趋势。结论:G-细菌感染在外科细菌感染中仍占主要地位,屎肠球菌在外科送检标本中的比例提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