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腕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腕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腕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腕关节炎21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疼痛程度、手指关节活动度、握力和x线片。根据Buck—Gramcko/Lohrnanrm评分表评价腕关节总体功能,DASH调查表评价腕关节融合术对患者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术后2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术后患侧腕部疼痛值平均为1.5(术前4.5),12例掌指关节和lO例拇指指间关节出现轻微背伸功能障碍,腕部握力为30kg(健侧为38kg)。x线片示腕关节全部骨性融合。Buck—Gramcko/Lohmanrm评分值为8.7,其中优5例、良10例,中6例。DASH值为32,DASH调查表结果表明腕关节融合术后部分日常活动受限。结论腕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成功率高,腕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但术后腕关节部分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2.
FK506和RS-61443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的联合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 ,旨在分析 FK5 0 6和 RS- 6 14 4 3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方法 选择雄性 Wistar和 SD大鼠为供、受体 ,以 FK5 0 6和 RS- 6 14 4 3为免疫抑制剂 ,对照组为术后不用药组 ,实验组根据用药剂量和药物不同分为 6组 ,各组用药时间均为 5周 (每日 1次共 2周 ,然后每周 2次共 3周 ) ,进行了 10 1例异体肢体移植动物实验。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 结果 对照组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 (7.0 0± 0 .78)天 ;实验组 1~ 6组移植肢体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17.0 8± 4 .5 0、2 3.2 0± 5 .0 5、11.19±2 .2 8、16 .33± 1.83、13.33± 3.2 2和 5 8.76± 6 .81)天。 结论  FK5 0 6和 RS- 6 14 4 3能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并能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皮肤缺损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皮肤缺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以腓肠神经的体表投影为轴线,其蒂部在外踝上2.5~4.5cm,皮瓣面积4.7cm×3.2cm~10.8cm×7.6cm。结果 17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4~8个月,外形美观,质地柔软,厚薄适中。结论 该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变异少、不牺牲下肢主要血管等优点,适于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神经活性物质的提取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lnal cells,BMSCs)条件培养液以获得某些神经活性物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并收集其培养液,超滤浓缩后采用Sephadex G-100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SDS-PAGE)等技术分离其培养液中的蛋白组分并利用细胞培养技术验证其神经活性作用。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液经Sephadex G-100层析及HPLC分析,证实Ⅲ峰中的A峰和B峰对神经细胞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000和14000。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18000和14000两组分对神经元有营养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对肌源性干细胞(MDSCs)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新生小鼠MDSCs,利用40μg/L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MDSCs凋亡,100 μmol/L ATP抑制细胞凋亡.经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s的凋亡率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 Caspase) -3/8的表达.结果 TNF-α诱导后,脱壁细胞明显增多,MDSCs的凋亡率由5.17%升至31.58%,增加了5倍,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率由5.01%增至19.25%,Caspase-8染色阳性细胞率由2.97%增至8.58%.ATP作用后,MDSCs的凋亡率降至12.06%,减少了2/3,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率降至9.86%,Caspase-8染色阳性细胞率降至6.96%,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ATP能抑制MDSCs表达Caspase-3/8,减轻TNF-α诱导的MDSCs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神经过程中的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了解其生长规律并进行体内定位。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完成。选取清洁级3周龄昆明种小鼠5只,切断小鼠双侧坐骨神经.造成失神经损伤模型。采用Ⅺ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获取小鼠肌源性干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分析肌源性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①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生长特性: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原代培养时细胞贴壁及生长较慢,1个月后才进行传代。传代培养3d后部分细胞呈梭形,成簇状生长。7-10d后大部分为梭形和多形状,细胞间相互出现成片融合,此后细胞生长速度放慢。②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细胞培养前3d细胞生长慢,3d后生长明显加快.7d后生长明显放慢,进入平台期。③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表型鉴定:细胞质CD34和Sca-1染色均呈阳性,细胞核大。④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体内定位:CD34和Sea-1阳性细胞位于肌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细胞小,细胞数量较少。 结论:采用差速贴壁法可从失神经骨骼肌内分离出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培养的肌源性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7.
重建感觉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腓肠神经皮瓣所带的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与创面周围胫神经端侧缝合,重建皮瓣的感觉以及恢复足背外侧感觉,以解决患者足踝部感觉缺失的痛苦并恢复覆盖足跟皮瓣的感觉.方法 1999年8月-2007年8月,收治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5例(27足),进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其中14例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腓动脉皮瓣联合皮瓣移植.切取皮瓣时,在腓肠神经近端多取1~3cm.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缝合.术后6~9个月随访,按照感觉检查分级标准把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情况分成S_1~S_55级,并按感觉恢复范围分成R_1,小于25%;R_2,25%~50%;R_3,50%~75%;R_4,75%~100%.结果 术后随访6~9个月,皮瓣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恢复情况:S_46足、S_318足、S_23足.皮瓣及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范围:R_412足、R_315足.结论 作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移植时行腓肠神经与创面周围胫神经端侧缝合手术简单,对胫神经无不良影响,而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较好.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腓动脉皮瓣的联合皮瓣切取面积大,对大面积的足部皮肤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MSCs静脉移植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静脉移植后在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内的迁移、分布情况,并评价其对轴突、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入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内(实验组)。术后自神经断端、肌肉组织取材检测BrdU阳性细胞,评价坐骨神经指数(SFI)、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细胞凋亡数量。结果术后4、8周从神经断端、肌肉组织内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实验组的SFI、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注入MSCs),细胞凋亡数量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MSCs静脉移植至体内能归巢到损伤的神经断端、肌肉组织,具有促进轴突再生、延缓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外固定器+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不稳定骨折24例。手法牵引复位+外固定架11例;克氏针撬拨复位+外固定架9例;尺骨内固定+外固定架1例;掌侧钢板+外固定架3例。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4—35个月。用Dienst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13例,一般2例,差1例。用Stewartetal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优8例,良11例,一般3例,差2例。钉道感染1例,无钉道骨折、医源性神经管损伤、伤口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固定器+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在顽固性嵌甲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顽固性嵌甲的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10月-2006年5月,收治顽固性晦趾嵌甲患者31例38趾,采用白行设计的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男23例27趾,女8例11趾。年龄12~28岁,平均17.5岁。病程2年1个月~14年,平均31.6个月。均经5~9次拔甲治疗。合并甲沟炎急性期14例18趾,甲沟炎慢性期17例20趾。选取同期收治足部疾病但晦趾完整38例患者作对照。测量患者甲沟深度及摄X线片,测量爪粗隆上翘比例r值。结果患者甲沟深度及r值分别为2.87±0.31mm及0.149±0、013,与对照组1、06±0.10mm及0.060±k0.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0例37趾伤口I期愈合,1例1趾伤口延迟愈合。29例36趾获随访8~29个月,平均21个月。趾端外形良好,无复发或再次手术。结论(足母)趾末节趾骨爪粗隆上翘、甲沟肥大变深是(足母)嵌甲重要的解剖学病因,采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是根治顽固性嵌甲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