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汪志明  陈浩  罗奋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5):484-484,489
本文主要应用两种不同分化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MKN45肿瘤悬浮液,制备裸鼠腹腔内种植的动物模型,以期为研究胃癌根治术后肿瘤腹腔内种植提供一个较为可靠、方便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血管缺血典型地由于动脉栓塞或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而非梗阻性肠系膜血管缺血(NOMI)则多由肠系膜血管收缩引起。在心原性、出血性或脓毒性休克时所引起的极度生理性应激时,发生肠系膜血管收缩,同样肠缺血是其严重后果。NOMI是25%~60%肠梗死的原因,死亡率可高达71%~100%。血液透析病人易诱发NOMI,其他因素有年迈、严重病危、高血压、动脉硬化、器官性心脏病和脓毒症等。结合这些诱发因素,血透病人并有血容量大量减少和低血压时更易诱发NOMI。在一血透中心约有1370例病人每周进行血透3次,在1992~1997年共发现NOMI29例,对该29例…  相似文献   
4.
榄香烯乳淋巴吸收途径对进展期胃癌淋巴转移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志明  罗奋  陈浩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4):1396-1400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方法:应用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制备Wistar大鼠胃癌及腹腔内淋巴转移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并在治疗后6天开腹:1)观察各组大鼠胃实体瘤的大小和腹腔内淋巴转移的情况;2)分别取各组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行病理分级;3)应用TUNEL法测定各组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凋亡率;4)应用Western b1ot法分别测定各组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1)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明显小于对照组,其中胃浆膜面注射组淋巴转移最少;2)口服组和注射组肠系膜转移淋巴结病理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3)口服组、注射组和对照组肠系膜转移淋巴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7±0.2)%、(30.1±0.6)%和(5.6±0.4)%,口服组、注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4)与对照组相比,口服组和注射组转移淋巴结中凋亡调控基因Fas表达水平上调而bcl-2表达水平下调.结论:口服或胃浆膜面注射榄香烯乳可诱导胃癌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对预防和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6.
英国 Leicester大学医院外科在 1989~ 1999年曾为 10 4例患者施行 15 8次经内镜经肛门切除肿瘤(ETAR)。(一 )腺瘤 共 75例 ,计男 4 4例 ,女 31例 ,平均年龄 6 8.5岁。 6 0例证实为良性肿瘤 ,病灶距肛缘的中位值为 10 cm。 32例施行 1次 ETAR,无腺瘤复发或癌变。 2例技术失败 ,因肿瘤位置高而改剖腹手术。 2 8例平均行 3次 ETAR(2~ 10次 ) ,肿瘤距肛缘平均 9cm(2~ 16 cm) ,因初步控制症状 2 1例、误复发 2例、真复发 7例、继发病变 1例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1例 (均为例次计 )。14例证实为癌肿 ,以后转为剖腹肠切除 9例 (前侧切除 7…  相似文献   
7.
人胃癌细胞裸鼠腹腔内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人胃癌细胞株SGC790 1和MKN4 5裸鼠腹腔内转移模型。方法 体外培养低分化胃癌细胞SGC790 1和MKN4 5 ,分别接种于裸鼠右后肢皮下 ,形成移植瘤后分别制备SGC790 1和MKN4 5的肿瘤悬浮液 ,分别将 0 .2mL 1× 10 6、1× 10 7和 1× 10 8浓度的肿瘤悬浮液直接接种于裸鼠腹腔内或行腹部小切口注入裸鼠腹腔。分别于接种后 2、3和 4周开腹 ,了解不同浓度、不同接种方法和不同开腹时间裸鼠腹腔内肿瘤种植的情况。结果 以 (1× 10 7) / 0 .2mL浓度的SGC790 1和MKN4 5的肿瘤悬浮液经裸鼠上腹部小切口直接腹腔内接种后 4周 ,可在裸鼠腹腔内形成直径约为 (3.4± 0 .83)mm(n =10 0 )且大小较为均一的腹腔内转移结节。结论(1× 10 7) / 0 .2mL浓度的细胞株悬浮液通过腹部小切口接种入裸鼠腹腔内可制作人胃癌细胞腹腔内转移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罗奋  沈敏  蔡端 《上海医学》2002,25(7):389-392
目的 研究湿热化疗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的细胞形态、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以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KN45为研究对象,用酸性磷酸酶法比较温热化疗对这两种胃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温热化疗后两种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变化,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结果 (1)温热化疗对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抑制作用优于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KN45;(2)温热化疗可引起SGC7901细胞株G1期阻滞,S期细胞减少,对MKN45细胞周期的影响较小;(3)温热化疗后SGC790和MKN45在电镜下均有凋亡的典型特征,SGC7901细胞质中有大量空泡样改变。结论 温热化疗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的作用不同,其疗效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腹腔温热化疗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腹腔温热化疗(IHCP)作为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的一种辅助疗法,效果肯定.本文着重介绍IHCP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全阻断胃窦癌根治术减少术中癌细胞转移的效果。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76例2008 年7 月至2010 年9 月收治的胃窦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全阻断胃窦癌根治术(阻断组)和传统胃癌根治术(常规组),进腹后及术中分别抽取门静脉血和腹腔灌洗液,RT-PCR测定样本中CEA 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情况;阻断组胃壁注射纳米炭后观察阻断区内外淋巴结有无黑染。结果 进腹后,阻断组门静脉血CEA mRNA和CK20 mRNA阳性率分别为10%(4/40)和15%(6/40),常规组为8.3%(3/36)和11.1%(4/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牵拉胃癌病灶时,阻断组门静脉血CEA mRNA和CK20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5%(3/40)和15%(6/40),常规组为30.5%(11/36)和36%(13/3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灌洗液CEA 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断区内淋巴结明显黑染,而阻断区外无淋巴结黑染。结论 全阻断胃窦癌根治术可以有效地阻断术中癌细胞血行和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