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逆行灌注下低温室颤法在重症心脏瓣膜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实验组(36例)在心脏手术中持续心肌逆行灌注下发生室颤,对照组(43例)在保持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对比两组各临床观察指标,并观察各时点冠状静脉窦血和术后静脉血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各死亡两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情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相应各时点CK、CK-MB、cTnI的检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输血及血尿发生率方面的比较两组则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温室颤法由于不阻断心肌血流即使发生长时间室颤,仍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中提供了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低温室颤法下行二尖瓣置换术临床分析(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中低温室颤法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降至中低温(27~28℃)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口,均保留二尖瓣后瓣;同时行三尖瓣Devaga或Kay法成形;左房血栓清除术。结果术后无一例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有利于心内手术的操作,尽可能保留后瓣,积极纠正三尖瓣关闭不全,对于提高手术疗效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心包的改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我们收治的3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临床资料,年龄1~17岁,平均年龄(8.12±7.05)岁;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18例。其中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5例,重度17例。二尖瓣脱垂2例,瓣叶裂24例,二尖瓣环扩大32例。患儿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自体心包行改良二尖瓣成形术,同时矫正合并心血管畸形;术中均采用经左心室注水试验、心脏复跳后再次检查及停体外循环后测左房压等一系列方法评价成形效果。结果全组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1例,于术后第2天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1例痊愈出院,完整随访28例,时间6~72个月,平均(42.10±9.50)个月。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心功能Ⅱ级,于术后1年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除2例再次手术患儿外,其余获访患儿NYHA心功能评级均保持在I级,5年生存率96.8%,再手术率6.25%。结论应用自体心包的改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尖瓣关闭不全具有预防后瓣环扩张和保留前瓣叶及其瓣环部分生长潜力的优点,同时能够保证二尖瓣开口的柔软性,再手术率相对较低,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低温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Ⅳ级,随机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A组)和浅低温不停跳组(B组)各30例。各组分别于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手术后24 h抽取动脉血检测肌酸磷酸肌酶(CK)、心肌型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心肌肌钙蛋白T(cTnT)指标,并取左室心肌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24 h各时点A组和B组的CK、CKMB、LDH、Lac、cTnT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电镜扫描发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仅在体外循环120 min后心肌细胞轻度受损。结论中低温诱导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中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CPB)不阻断心肌血流心肌保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建立CPB,放置左心引流管,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降至中低温(26℃~27℃)后在心脏自主纤颤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经右室流出道及(或)主肺动脉切口,术中行右室流出道疏通,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VSD),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必要时跨环补片,心脏手术完毕复温至36℃~37℃后即可停机。结果全部手术均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LOS)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行TOF根治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有利于心内手术的操作,减少手术负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对剖胸探查术中食管癌无法切除的病例改行直视食管支架植入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对8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剖胸探查术中无法切除癌肿改行直视植入国产自膨式覆膜记忆合金支架治疗.结果 8例覆膜支架均1次放置成功,术后均能经口进食,吞咽困难缓解均达Ⅰ级左右.结论 此方法安全、有效,使患者术后即恢复经口进食,可作为此类患者剖胸探查术中无法切除癌肿时选择的较理想的姑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手术中自体输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对30例进行ECC心脏手术患者(实验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ECC前采集自体血贮存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和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lt、Hb和Hct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成熟,手术安全性的提高,90年代后期有报道开始采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0月,选择性应用胸骨下段小切口于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3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自体氧合机血的方法,进行双瓣膜置换术加改良迷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全组27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施行手术。鼻咽温度降至中低温(26~27℃)维持,术中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通过压力和容量控制的冠状静脉窦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完成心内主要操作后复温,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结果 27例全部存活,术中出血量少,未发生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及脑栓塞。随访4~26个月,其中22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偶发房扑2例,经服用乙胺碘呋酮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中低温体外循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下的双瓣膜置换加改良迷宫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历时缩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根治术后早期死亡原因.方法总结近10年来86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临床资料.分三个阶段对比分析术后早期死亡原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1例,其中第一阶段死亡14例;第二阶段死亡5例;第三阶段死亡2例.因低心排综合征(LOS)死亡12例,其中因左心室发育不全及(或)肺动脉发育差致LOS死亡3例,因心律失常死亡6例;其他原因3例.结论①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多为LOS、心律失常、术后出血、灌注肺、畸形矫正不彻底等;②良好心肌保护可减少根治术后死亡率;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室颤性停搏法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良好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