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新型改良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改良内侧开放式HTO的60位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胫股角、平台后倾角的影像学治疗。结果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和KS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01),且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评分存在逐渐好转趋势。患者术后胫股角较术前胫股角减小(P<0.005),术后胫骨后倾角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内侧开放式HTO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可显著缓解疼痛症状,重建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噬菌体肽库展示技术是一种用于筛选功能性多肽的生物技术.编码多肽的外源DNA片段与噬茵体表面蛋白的编码基因重组后,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在噬菌体表面表达出多肽序列,通过与特定的靶标反应.使展示特定蛋白的噬菌体从佑表达有各种外源性蛋白的噬茵体肽库中筛选出来,通过感染大肠杆菌使选择出的噬茵体扩增,然后进行序列测定,获得相应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实现了高通量筛选,成为一种有效的分子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etasul非骨水泥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科于2003年8月-2005年12月行Metasul非骨水泥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5例(30髋)患者进行了随访.包括临床评估和放射学评估,并检测血铬浓度和肾功能情况.[结果]23例28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年(2.5~4.8年).患者的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9.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3.4分.3髋(11.5%)形成透亮带;1髋股骨形成局灶性骨溶解.1例术中坐骨神经受损,2.5年后除趾背伸肌力较弱外其他均完全恢复.1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未控制理想,术后4年发生假体周围感染但X线检查未见松动迹象.无一术后发生脱位、股骨骨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平均血铬浓度为0.82 μg/L(0.020~0.140 μg/L),较正常参考值(0.007、0.109)无明显升高,未发现因血铬浓度升高导致的肾功能损害和癌症、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结论]Metasul非骨水泥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令人满意,但有必要做进一步随访,以了解与金属对金属关节置换有关的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各种髋关节病变终末期的终极治疗方法。国内外每年开展的髋关节置换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尽管髋关节置换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仍然有可能会引起十分严重的手术并发症[1]。现对1例髋臼附近海绵状血管瘤,引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大出血的患者进行报道,希望引起骨科同行警惕,尽量避免类似危险的发生。该研究已通过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病例资料患者,男,26岁,因“右髋反复疼痛伴活动受限、跛行2年”由门诊以“右髋疼痛查因”收治入院。既往史:有轻度贫血,否认有消化道出血病史,否认地中海贫血史,否认服用激素及酗酒史,否认髋部外伤史及感染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技术,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技术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因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佛山市中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53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外固定支架组(49例);PFNA组(52例);半髋置换组(52例)。分别经治疗后,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效果(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手术并发症(骨不连、静脉血栓、手术部位感染、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死亡率)。结果:(1)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少于PFNA组及半髋置换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半髋置换组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早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三组患者在术后1年死亡率,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半髋置换组患者发生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几率较其它两组患者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骨科医生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医生自身的擅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L4/5椎间盘前方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测量相关数据并尝试分型,为腹腔镜下手术提供应对策略。方法 收集2002年11月1日—2007年5月1日南方医院骨科住院的257例患者的L4/5椎间盘节段的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观察L4/5椎间盘前方腹主动脉分叉、髂总静脉汇合情况并进行分组、组合。考虑到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ⅰ+α组合)病例手术入路的复杂性,重点对此组合进行观测、分析,观察“血管间窗”(IVW)两侧血管构成及其他间隙情况,在L4/5椎间盘上下界中央的轴位图像上,分析IVW值是否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将轴位图像上椎间盘垂直4等分,根据这3条分割线与椎前大血管的关系将椎前可操作间隙定量,并根据操作间隙大小及位置将此组合分为4型,其中A、B1、C1型可通过椎前间隙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手术。最后,参考Kleeman的入路分型,提出各组合及各型的手术应对策略。结果 在L4/5椎间盘水平,腹主动脉已分叉者82.49%(212/257),髂总静脉未汇合者43.58%(112/257),ⅰ+α组合43.58%(112/257)。ⅰ+α组合中IVW两侧髂血管构成,左侧髂总静脉94.64%(106/112);右侧髂动脉93.75%(105/112),IVW的大小为(0.42±0.70)cm。IVW值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 P>0.05),在年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 P>0.05)。形态分型提示仅39.29%(44/112)的病例(A型、B1型、C1型)可以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L4/5椎间盘手术,其IVW的大小为(1.03±0.79)cm;8.93%(10/112)在左髂总动脉与左侧缘存在可操作间隙;51.78%(58/112)不适合前路手术操作。结论 应用MRI轴位图像等影像学资料对腰椎前方血管进行观测、分型,可以较好地进行术前评估,为腹腔镜下手术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科1997年11月~2007年8月行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6例(41髋)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29髋行全髋关节翻修,8髋仅翻修髋臼,4髋仅更换股骨柄.随访X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分析AAOS、Paprosky骨缺损分类对翻修时假体选择的指导作用,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分析假体生存率.[结果]24例28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年(1~11年),患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分(11~76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8分(60~99分).21髋(75%)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1髋股骨1区形成2 mm宽的透亮线,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4髋发生骨溶解并假体移位(股骨1髋,髋臼3髋)而需要再翻修,失败率为12.5 %;8髋发生异位骨化;聚乙烯衬垫年平均磨损量为0.08 mm(0~0.25 mm),磨损率仅与外展角变化存在相关.AAOS分类术前、术中的一致性较Parprosky分类高.分别以任何原因进行了再翻修和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假体4.6年存活率分别为89%、81%.[结论]非骨水泥型假体可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翻修.术中对骨缺损进行细致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假体固定,能达到令人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法国医生Boutin~([1])首次将氧化铝陶瓷假体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陶瓷假体在抗磨损、生物相容性及强度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陶瓷界面磨损缓慢,人体对陶瓷碎屑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聚乙烯碎屑相比,陶瓷碎屑引起的生物反应以纤维细胞为主,仅有极少量的巨噬细胞~([2,3]),而巨噬细胞的大量聚集是引起周围骨质溶解从而最终导致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进行翻修术的效果.[方法]1997年11月~2006年12月,收治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以非骨水泥假体对其中4例行全髋关节翻修,2例仅翻修髋臼假体,1例仅更换股骨柄.一期翻修4例,二期翻修3例.随访时应用X线及Harris评分进行评价,并检测患者血沉和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7例患者平均随访3.6年(1.5~10.6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5分(18~6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9分(60~99分).无1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而需翻修;末次随访时5例疼痛消失,2例活动时偶有隐痛;2例无跛行,5例轻度跛行;1髋发生Brooker 2级异位骨化;聚乙烯内衬磨损率为0.08 mm/年.无1例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或神经损伤.[结论]以非骨水泥假体翻修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根据个体感染情况选择一期或二期翻修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对固定稳定、与周围骨质间无感染征象的的假体选择不翻修是否可行,有待更多病例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Boutin~([1])首次将氧化铝陶瓷假体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几十年来陶瓷假体在耐磨性、生物相容性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优势~([2-3]).对于陶瓷假体普遍的担心是陶瓷假体的碎裂,尽管碎裂发生率不足1.5/万,但一旦碎裂则后果严重.本文将对人工关节陶瓷假体碎裂的原因、诊断、碎裂后翻修手术的特点及要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