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尿道外口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 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对1例上皮样MPNST观察、分析. 结果 患者女,58岁.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核较大,多为圆形,有的有明显核仁,核分裂相多;细胞质丰富,嗜酸,部分细胞胞质空亮.细胞呈巢团状和条索状排列,可见梭形瘤细胞包绕或穿行于上皮样细胞巢团之间,两型细胞有移行过度;灶性区域有不典型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免疫标记瘤细胞显示Vimentin(++)、S-100(+++)、CK 及EMA(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Ki67(+,>25%)、NF(-)、MyoD1(-)、SMA(-)、Actin(-)、Desmin(-)、HMB45(-)、Cga(-)、Syn(-). 结论 尿道外口上皮样MPNST尚未见报道.病理诊断依据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主要和肉瘤样癌、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相鉴别.手术切除是本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4岁.因腹泻50 d于2009年1月入院检查.5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为黄色水样便含有食物残渣,量200 g/次,最多每天达7~8次,无大便带血及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纳差、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10 k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2例脑膜血管瘤病的临床资料,对影像学和病理学形态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2例均以癫为主要症状;病变位于增生的软脑膜下并侵入大脑皮质,小血管及周围梭形细胞增生明显,伴有大量砂砾体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无特异性,vimentin通常(+)。影像学检查示有不同程度钙化,无其他特殊表现。病灶切除后癫控制良好。结论脑膜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病变,临床病理表现多样,造成诊断困难。正确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资料及详细的组织学检查,方可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混合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mixed germ cell sex cord—stromal tumor,MGCSCST)伴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变异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卵巢MGCSCST伴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变异型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患者生殖器的解剖结构和女性表型正常,染色体组型是46xx,足月妊娠。肿瘤组织由混合性生殖细胞和性索-间质肿瘤构成,混合性生殖细胞有显著的恶性特征。瘤组织中没有典型的性腺母细胞瘤结构。结论 MGCSCST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因此更多的取材和切片可以防止误诊,当肿瘤组织中的混合性生殖细胞有高度恶性变异时,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道外口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对1例上皮样MPNST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女,58岁。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核较大,多为圆形,有的有明显核仁,核分裂相多;细胞质丰富,嗜酸,部分细胞胞质空亮。细胞呈巢团状和条索状排列,可见梭形瘤细胞包绕或穿行于上皮样细胞巢团之间,两型细胞有移行过度;灶性区域有不典型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免疫标记瘤细胞显示Vimentin(++)、S-100(+++)、CK及EMA(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Ki67(+,>25%)、NF(-)、MyoD1(-)、SMA(-)、Actin(-)、Desmin(-)、HMB45(-)、Cga(-)、Syn(-)。结论尿道外口上皮样MPNST尚未见报道。病理诊断依据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主要和肉瘤样癌、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相鉴别。手术切除是本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罕见病例鼻腔上颌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OSP)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组化方法 ,结合文献对2例OSP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病变一致,瘤组织主要为乳头状结构,瘤细胞梭形、短梭形、圆形、柱状,胞质内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小,深染,无异型。乳头的瘤细胞2~10余层,灶性区域细胞呈实体团状,有的表层细胞有纤毛,底部细胞多有明显的细胞间桥,密布充满黏液的细胞,形成微囊和微脓肿。乳头间可见退变细胞、细胞分泌物和陈旧性出血形成的无结构之坏死;有的乳头间质炎细胞浸润,纤维增生、透明变性。细胞微囊内黏液AB染色呈强阳性、PAS阴性;瘤细胞CK显强阳性,Vim间质阳性,Ki67阳性细胞〈5%,Cga、Syn、阴性。结论 OSP罕见,易复发,恶变率高,系潜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对本瘤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血管形成与膀胱癌分级及复发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膀胱癌微血管密度 (MVD)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膀胱癌分级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本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 6 2例 ,年龄 36~ 82岁 ,平均 6 5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观察膀胱癌组织中MVD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G1级、G2级、G3膀胱癌中bFGF阳性率分别为 33.3%、4 8%、73.7% ,其中 ,G1级与G3级膀胱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膀胱癌复发组及未复发组bFGF阳性率分别为 73.1%、36 .1%(P <0 .0 5 )。G1级、G2级、G3膀胱癌MDV分别为 4 4 .3± 11.6、5 3.5± 10 .6、71.9± 15 .3,G1级与G3级膀胱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膀胱癌复发组及未复发组MDV分别为 4 1.7± 10 .9、77.2± 15 .3(P <0 .0 5 )。结论 膀胱癌bFGF表达及MVD与其分级及肿瘤复发相关 ,MVD对膀胱癌复发有预测值  相似文献   
8.
病例1:孕妇31岁,停经17^+周,因入院前B超提示胎儿宫内畸形,要求终止妊娠,入院后行羊膜穿刺引产术。标本送病理科进行检查:男性胎儿一个,身长15cm,外观见头部、眼、耳、口、鼻、外生殖器及四肢发育完整。颈后偏右侧有一囊状物,大小4cm×3cm×1.5cm,切面囊内呈蜂窝状,多房,囊内有清亮液体。镜检:淋巴管高度扩张形成囊状,囊壁较薄,但各处厚薄不均。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病理诊断:(颈后)囊性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9.
陈易华  蒋锐  汪盛贤  简燚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6):937-939,943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中心型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低度恶性中心型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低度恶性中心型骨肉瘤组织学上由纤维组织和不规则的相互吻合的肿瘤性骨小梁混合组成,似纤维结构不良或骨旁骨肉瘤。细胞异型性小,少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结论:低度恶性中心型骨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比较困难,确诊有赖于影像学资料和详细的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CRSSCP法对53例散发性大肠癌分别进行p27蛋白表达水平和D18S34,TGFβRⅡ,APC(1),TCF2,p53(1)及Rb6个碱基序列位点的检测。结果53例大肠癌中25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总阳性率为47.2%,其中23例存在2个以上位点的MSI,呈复制误差阳性(RER阳性),占43.4%。RER 者p27高表达率(82.6%)显著高于RER阴性者(43.3%),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肠癌MSI的发生可能对p27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p27等一些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在RER阳性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相对上调,可能是其细胞增殖活性较低、生物学行为较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