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与探讨七叶皂甙钠凝胶在医治科雷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科雷骨折患者98例,将其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于患处涂抹一层七叶皂甙钠凝胶,1次/周。结果:治疗组患者不同时间疼痛程度以及肿胀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甙钠凝胶不但能够明显改善科雷骨折的肿胀程度,还可以显著抑制疼痛,值得推广至相关临床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色中医护理方案治疗方法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1月在我科住院中医辨证为瘀血痹阻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9例,对照组9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锻炼及健康指导,观察组附加特色中医护理方案。以不同观察时点测量膝关节疼痛度、SF-36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0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无脱失。治疗后2、4周观察组的膝关节疼痛度、SF-36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色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疗效满意,患者对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高,可行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应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A2型骨折者,直接整复骨折端,骨折块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C1、C2型骨折者,整复骨折块后用拉力螺钉固定;C3型骨折者,如有骨缺损则先行髂骨取骨行缺损处植骨术,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后再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整复好骨折块将其复位后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所有患者术程顺利,均于术后24~48小时开始行早期肘关节连续被动运动,A2型及C1型患者视具体情况可于此时即开始自主屈伸运动,其余患者在2周后行自主屈伸练习.16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术后16~24周,平均19周.于术后半年采用CASSEBAUM法评价关节功能,结果优8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81%(13/16).随访1~2.5年,无1例发生肘内或外翻畸形及伸肘肌力减退,仅1例出现尺神经麻痹,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康复.结论: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地固定患肢骨折处,使骨折愈合良好,患者能早期进行的患肢功能锻炼,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9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因巨大肩袖撕裂伤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手术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接受肩关镜下缝线桥双排修补术;实验组25例,接受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比较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短期疗效与再撕裂率差异。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及Constant-Murley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的Constant-Murley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实验组治疗后的Constant-Murley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治疗总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64.00%)(P < 0.05);两组再撕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外科治疗领域,选择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行对症治疗,可在短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提升生活质量,整体疗效确切,再撕裂风险低。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翻转髌骨或者滑移髌骨对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实施的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为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Ⅲ-Ⅳ级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排除低位髌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术中滑移髌骨(n=25),对照组采用术中翻转髌骨(n=25);并进行12个月的随访,分别比较2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前术后Insall-Salvati(IS)指数、改良Insall-Salvati(MIS)指数、Blackbume-Peel(BP)指数、Caton-Deschamps(CD)指数及术后低位髌骨发病率。应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评分和指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两组HSS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 >0.05),术后第6、12个月,观察组的HSS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t=2.64、2.80,均为P <0.05)。术前两组IS指数、MIS指数、CD指数及B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4、0.87、1.40、0.57,均为P >0.05);术后观察组IS指数、MIS指数高于对照组(t=3.004、3.29,均为P <0.05)。术后两组的CD指数、B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6、-0.29,均为P >0.05)。观察组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5,P <0.05)。 结论TKA术中滑移髌骨比翻转髌骨术后发生低位髌骨的风险更低,但尚需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背景:长期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病及继发粘连关节囊炎,甚至成为永久性功能障碍。 目的:分析踝关节的生物力学,明确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形成原因,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 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PubMed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选取与慢性踝关节不稳有关解剖、生物力学、诊治等相关方面的综述及基础实验研究的文章。检索词:“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和“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Anatomy of ankle joint,Biomechanics,Therapy, Research”。经过筛选后纳入40篇文献,对踝关节解剖学结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机制及分级、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内容的总结。 结果与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方法包括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超声检测、现代影像学检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可分为非解剖学重建和受损韧带解剖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应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应综合踝关节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征、发病原因、诊断结果等因素决定治疗方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