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9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3.
目的调查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并对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对430例65岁以上男性常规体检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血尿酸水平人群临床及生化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关系。结果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9.8%,其患病情况在老年不同年龄段无明显差异。高尿酸血症患者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血尿酸正常者的2.03倍(OR 2.03,95%CI 1.21~3.41)。在所有代谢综合征组分中,高三酰甘油血症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性最强(OR 3.14,95%CI 1.93~5.12)。结论我国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病历摘要 患者男,61岁,因腹痛二年半、腰痛、发现双肾积水、腹膜后软组织影和腹主动脉瘤一年半于2005年5月23日入院.患者于2002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下腹部隐痛,未予特殊处理.2003年9月,出现下腰部、髋部酸痛、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7℃~37.5℃,查血红细胞沉降率(ESR)波动于35~56 mm/h,肌酐(Cr)18 mg/L,尿素氮(BUN)80 mg/L;B型超声检查发现"双肾轻度积水,双输尿管上段扩张",肾图示"左肾功能严重受损,右肾功能中度受损",腹部CT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影,包绕周围血管及左输尿管"(图1),口服中药保肾治疗,症状无改善.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1岁.因腹痛二年半,腰痛、发现肾积水、腹膜后软组织影和腹主动脉瘤一年半于200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下腹部隐痛,未予特殊处理。2003年9月,出现下腰部、髋部酸痛,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7℃-37.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高度怀疑胰胆管疾病的患者均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MRCP检查,并将MRCP影像与ERCP影像进行非双盲对照分析,其中15例经手术证实。MRCP采用屏气、一次激发半傅立叶转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E)、重T2加权、二维(2D)多个平面成像技术。结果:冠状位MRCP图像与ERCP图像极其相似,MRCP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略逊于ERCP,因而,MRCP有时不能显示正常胰管及其分支。依据较满意的MRCP图像可以做出与ERCP基本一致的诊断,并且,对ERCP失败或显示不完全的病例,MRCP可获得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MRCP是一种安全、无损伤性的影像学技术,在胰胆管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评价MRCP是否可以常规取代ERCP的诊断作用尚为时过早,仍需要进一步大量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常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附445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45例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其中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5.7岁;男性190例,平均年龄46.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股骨近端各部位骨量峰值高于女性。男性各部位骨量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股骨颈骨量峰值位于20~39岁年龄组之间;Ward区值位于10~29岁之间;大粗隆区值位于10~19岁年龄组。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在70~79岁年龄组也有上升趋势。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峰值虽与欧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股骨颈峰值骨量显著高于日本女性(P<0.05)。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及变化特点,为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8.
应用小剂量利维爱对绝经后妇女的防治效果和意义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对绝经后妇女应用小剂量利维爱为期 3年的前瞻性研究。服药剂量每日 1 .2 5mg (1 / 2量组 ) 3 9例和每日 0 .62 5 mg (1 / 4量组 ) 1 2例。于用药前及用药后每 6个月随诊 ,分别观察骨密度、尿 Ca/ Cr比值、血脂 ,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 ,体重及副反应等。结果 :两组经 SPA、DXA和 QCT测量骨密度均有上升。以 QCT更为明显 ,其中 1 / 2量组治疗后上升 1 5 .4%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0 1 ) ,1 / 4量组治疗后上升 9.0 % ,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两组尿 Ca/ Cr比值相应的下降率分别为 1 1 .8%与8.6%。两组甘油三脂相应下降 1 6.5 %和 2 6.7% ;两组子宫内膜厚度虽有所增加 ,但平均厚度均未超过 0 .5 cm。以上各项两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P>0 .0 5 )。阴道出血率 2 6%(1 3 / 5 1 ) ,其中 77% (1 0 / 1 3 )为绝经 3年内开始服药 ,63 % (8/ 1 3 )为服药 1年内开始出血。体重在 1 / 2量组增加约 5 %而 1 / 4量组无明显增加 ,但两组相比也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绝经后妇女应用 1 / 2量利维爱可提高骨密度 ,1 / 4量利维爱可维持骨量 ;甘油三脂均下降 ,参与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对子宫内膜无明显刺激作用。结果显示利维爱能有效地用于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 ,但例数较少 ,年龄段有?  相似文献   
9.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骨密度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估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老年人骨密度测量(定量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影响。方法 201例老年人(年龄45-80岁,平均59.6岁)均摄正侧位脊柱X线片(正位:L1-4;侧位:T4-L4)用以评估脊柱骨折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程度,骨病或影响骨代谢疾患者除外。腰椎骨关节病X线评估:腰椎X线正侧位(L1-4)所示骨关节病的椎间隙狭窄和椎体、棘突、椎小关节的骨质硬化和增生分别分为0度、1度、2度;椎体骨质增生另分为正常0-3度;采用半定量目视法观察201例胸腰椎侧位X线片并判定其有无椎体压缩骨折。腰椎骨密度采用定量CT双能X线骨密度仪(正位、侧位全椎体、侧位椎体中间)测量。结果 201例176例非椎体骨折者定量CT测量的骨密度结果显示:有、无退行性病变两者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椎体正位测量结果表明:有退行性病变各组骨密度值高于无退行性病变组,特别是椎体骨质增生组更为明显(各组P值均<0.05);退行性病变各组对侧位椎体中部测量结果影响较小。x^2检验结果显示:椎体骨折与椎体退行性各组病变无明显相关(各组P值均>0.05)。结论 对检测腰椎 地性变患者,定量CT、侧位全椎体和侧位椎体和侧位椎体中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优于椎体正位测量,因此建议有严重退行性变者应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  相似文献   
10.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5 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期 1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11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期半年的开放前瞻性研究。用药半年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和药物的副作用。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骨密度。结果 用药组治疗 1年时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分别平均增加 4 7%±3 0 %、1 4 %± 3 7% ,安慰剂组增加 0 1%± 4 1%、- 1 3%± 5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用药组骨转换指标Ca/Cr、Hop/Cr在 3个月时降低到最低点 ;ALP在 6个月时降低到最低点 (P <0 0 1)。在开放组中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平均分别增加 4 5 %± 4 3% (P <0 0 1)、1 5 %±5 2 % (P <0 0 1) ,用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 (13 3% )、其次为皮疹和头昏 ,均为轻度、一过性 ,继续用药后自然缓解。结论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