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5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TURP)目前已成为治疗老年患者前列腺增生的主要手段,其优点为手术方式简单、微创等。但手术中大量的灌洗液对人体体温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报道不一。本文对30例患者在TURP期间,观察经尿道灌入大量灌洗液对人体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二者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应用中严重并发症,探讨L-ASP化疗顺利完成的有效对策。方法针对L—ASP的各种主要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检测手段及监测指标,在应用L—ASP期间对患儿进行监测,对出现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检测。统计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结果用L—ASP化疗的ALL和NHL患儿总计301例次,其中L-ASP相关严重并发症20例次(6.6%),高血糖7例次(2.32%);低血糖1例次(0.33%);胰腺炎6例次(1.99%);脑栓塞2例次(0.6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6例次(1.99%);脏器出血4例次(1.32%);休克7例次(2.3%);死亡10例(3.3%)。结论L-ASP的细胞毒作用可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严密、合理的监测手段及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L-ASP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儿童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玲  张永红  石慧文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1489-1490,1508
目的 探讨儿童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ELG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理、治疗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ELG5例均为男童,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皮肤软组织肿块和淋巴结大,其中1例并肾病综合征,2例有反复湿疹样皮疹,1例2次发生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均无肝脾大,生长发育良好。最初单纯化疗4例均复发,经配合局部放疗或加用环孢素(CsA)等治疗后未复发。结论 儿童ELG临床及病理特点与成人相似,但儿童发病较少。单纯化疗易复发,配合放疗、手术、应用CsA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的庇护所预防方案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副反应。方法2001-03—2003-03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ALL患儿259例,标危组122例,以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每次3g/m2)治疗,共1089例次;高危组137例,共765例次;高危组HD-MTX治疗,分为2组,A组60例方案同标危组,B组77例采用HD-MTX(每次3g/m2,用3次),半年后颅脑放疗18Gy。所有患儿中用药方法分为连续6h静滴MTX(814例次),24h连续静滴MTX(1040例次)两组。结果高危组患儿与标危组患儿相比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以及感染较高(均P<0·05);高危组中A组与B组的庇护所预防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连续6h静滴MTX与连续24h静滴,两组间MTX的副反应以及排泄延迟发生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精确对ALL危险度分型的基础上,一部分高危患儿可以取消颅脑放疗,24h连续静滴HD-MTX可以取代6h静滴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6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出现脓毒症(败血症)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血培养阳性的病原学、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824例白血病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总发生率为13.6%(69/824)。确诊脓毒症8.37(69/824)。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中脓毒症的好发阶段是诱导缓解及再诱导缓解阶段;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与呼吸道。脓毒症的发生与粒细胞绝对值负相关,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及化疗强度呈正相关。早期对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治疗可降低脓毒症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张莉  石慧文 《首都医药》2007,(14):33-34
目的进一步探讨贝科能对儿童白血病化疗中可能出现的药物性心脏及肝脏损害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30例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贝科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多数患者心脏及肝脏指标恢复正常。结论贝科能在化疗同时应用可以起到保护重要器官如心脏、肝脏作用,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儿童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儿童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观察石慧文赵新民胡亚美赵全李菊近年来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已逐步得到认识,且在不断完善中。现将我院1990年10月到1994年6月从28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检出资料完整者18例,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形...  相似文献   
8.
硬膜外腔罗比卡因的浓度及容量对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不同速率罗比卡因在开胸术后硬膜外腔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6 0例开胸手术后病人随机均分为四组 :Ⅰ组 ,0 0 5 %罗比卡因 +芬太尼 1μg/ml,8ml/h ;Ⅱ组 ,0 1%罗比卡因 +芬太尼 2 μg/ml,4ml/h ;Ⅲ组 ,0 2 %罗比卡因 +芬太尼 4 μg/ml,2ml/h ;Ⅳ组 ,0 1%布比卡因 +芬太尼 2 μg/ml,4ml/h。各组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每次 2ml,锁定时间15min。各组负荷量为芬太尼 5 0 μg +0 75 %罗比卡因或布比卡因 (2ml) +生理盐水至 4ml。观察病人静息和咳嗽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镇痛效果及术后 4 8h疼痛评分 ,Ⅰ、Ⅱ、Ⅳ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明显优于Ⅲ组 (P <0 0 5 ) ,且 4 8hPCEA消耗量、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 (TPCA/EPCA)Ⅲ组明显高于Ⅰ、Ⅱ、Ⅳ组 (P <0 0 5 )。Ⅲ组术后当日还需辅助使用其他镇痛药(5 / 15 )。瘙痒、恶心、呕吐、镇静程度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未观察到呼吸抑制或下肢运动神经阻滞。Ⅳ组出现血压下降 6例 (4 0 % ) ,自觉咳嗽无力 3例 (2 0 % ) ,Ⅲ组自觉咳嗽无力 2例 (13 33% )。结论  0 0 5 %罗比卡因 +芬太尼 1μg/ml、背景 8ml/h或 0 1%罗比卡因 +芬太尼 2 μg/ml、背景 4ml/h对开胸手术后病人不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  相似文献   
9.
本组对30例重度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在1.0cm~2以下)的病人,采用以芬太尼麻醉为主,芬太尼、乙咪酯诱导插管,观察了诱导前、后BP、HP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各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肺高压病人静滴PGE_1以降低肺血管阻力,复苏后及时应用心肌正性肌力药及扩血管药支持心功,临床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时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的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定量检测35例患儿(包括标危20例,中危15例)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和诱导缓解治疗结束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比较MRD阴性与MRD阳性患儿的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及临床特点,分析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MRD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初诊时TEL-AML1表达水平为1.63×104拷贝/104拷贝ABL(中位数)。诱导缓解结束时,16例(10例标危、6例中危)患儿未达到分子缓解,MRD水平分别为0.84-282.93拷贝/104拷贝ABL。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特点及MRD水平缺乏相关性。MRD水平与泼尼松实验治疗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数显著相关。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5×109/L的患儿,MRD水平还与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百分比显著相关。MRD阴性患儿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RD阳性者。结论:对于TEL-AML1+儿童ALL,45.71%未能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获得分子缓解,说明了后续治疗的重要性。泼尼松实验治疗的效果预示了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的MRD水平。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百分比和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的MRD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