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的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引入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的方法,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状况,并了解HRV变化与肾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CRI患者30例,正常人30名,采用olter-Star系统进行24h长程心电图监测和HRV分析,比较两组间HRV指标的总体差异及昼夜节律性,并将CRI患者按肾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分为三个亚组,观察HRV指标与肾功能指标间的关系及三个亚组间的HRV差异性。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CRI患者的所有14项HRV指标均极显著降低,且无昼夜节律变化,仅有部分HRV指标(SDNN、SDANN、RMSSD、TINN及Triangular Index等)与肾功能指标(BUN、Scr、Ccr)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其变化与肾功能的恶化相平行。结论 CRI患者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减退,HRV分析可作为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指标f QRS与QTc联合是否能更好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方法:纳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120例(阵发/持续性心房颤动72/48)。消融策略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双侧肺静脉隔离(PVI);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行PVI加左心房顶、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前评估基线心电图,f QRS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QRS波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术后定期随访,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术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任何类型的>30 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59.2%(71/120)患者f QRR阳性。f QRS最常见于下壁导联(81.7%)。QTc间期(443.90±38.59)ms。平均随访13.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2.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 QRS阳性(HR=1.922,95%CI:1.151~3.210,P=0.012)和QTc>448 ms(HR=1.982,95%CI 1.155~3.402,P=0.013)分别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f QRS和QTc联合能更好预测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结论:f QRS和QTc延长是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f QRS和QTc联合可用于预测该类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vs.(434±18)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95%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因变异功能学研究在临床不典型长QT综合征(LQT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先证者有晕厥事件,心电图无QTc延长,临床疑诊LQTS;基因检测显示KCNH2基因M756V变异;家系中变异携带者QT正常,无心脏事件。分别使用含有野生型(WT)和突变M756V HERG基因的pcDNA3.1重组质粒进行转染,设WT+M756V共转染组。转染后进行膜片钳和免疫组化研究明确临床诊断。结果 HERG M756V组电流较WT组明显减低,提示M756V变异为具有病理意义的LQTS突变;HERG M756V与WT共转染并无明显负显性机制。免疫组化研究表明HERG M756V蛋白存在转运障碍。结论体外功能学研究证实KCNH2基因M756V变异为LQTS突变,为临床疑诊患者提供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6.
持续静脉应用地尔硫Zhuo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应用地尔硫Zhuo(Dil)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4例硝酸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UA患者静脉应用Dil,首先按初始剂量1μg/kg·min^-1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入。Dil静脉维持治疗期间若仍有心绞痛发作,则剂量由1μg/kg·min^-1增加至3μg/kg·min^-1;最大至5μg/kg·min^-1,心绞痛发作消失即按有效剂量维持48h后改为口服。如果在5μg/kg·min^-1剂量下心绞痛仍不缓解或仍有发作,则认为治疗无效,需更改治疗方案。用药过程中同时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及有无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副作用。结果:54例UA患者开始应用Dil前48h内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为3.19±3.35(1-20)次,给予Dil治疗后,初始剂量1μg/kg·min^-1的有效率为83%(45/54),其余9例患者加大Dil剂量至3μg/kg·min^-1后心绞痛亦全部得到控制,总有效率高达100%。治疗过程中,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和/或药物剂量的增加,其心率、血压和率压积均逐渐下降,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显著(P<0.05),无1例在Dil治疗期间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除2例发生可逆性I°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它严重副作用。结论:对于硝酸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Dil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病与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关系密切,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容易被忽视。充分认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Brugada样心电图/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ugada综合征以心电图上右胸导联ST段抬高和心脏性猝死为特征,是一种遗传性心电疾病。近年来发现多种非心血管疾病领域的药物,如抗精神病药、麻醉药、抗组胺药等在常规或过量使用时,可引起心电图呈Brugada样改变,少数患者可在此基础上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脏事件。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这些药物的电生理效应及其可能的后果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12例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2例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误诊率高,首诊误诊率为91.7%。最常误诊为肥厚型心肌病(33.3%),其次为冠心病(25%);②心肌淀粉样变性常联合肾脏和肝功能损害;③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肌颗粒样闪光回声增强者占41.7%,室间隔增厚和房间隔增厚的检出率分别为83.3%和33.3%;④心电图改变以肢体导联低电压和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最为常见。结论:心肌淀粉样变性常联合多脏器损害,有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首诊误诊率很高,需对此病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MR纵向弛豫时间(T1 mapping)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情况。方法 连续入组6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30例、阵发性房颤30例)和59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心脏MR检查,分别行心脏电影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并采用运动自动矫正反转恢复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进行T1 mapping成像。测量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并计算细胞外容积(ECV),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心脏MR检查,未见心肌延迟强化。正常对照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小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持续性房颤患者,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均<0.05)。正常对照左心室心肌ECV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于持续性房颤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ECV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房颤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与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ECV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房颤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纤维化,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