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年轻女性乳腺包块X线、MRI特点,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研究33例临床、病理证实的年轻女性乳腺单发包块患者的临床及术前X线、MRI资料。结果:全组包括原发血管肉瘤2例,浸润性导管癌17例,导管内癌微浸润7例,纤维腺瘤7例;X线征象包括肿块或结节13 例,结构扭曲 2例,局灶性不对称致密影7例,大片泥沙样钙化1 例,细小多形性钙化2例,簇状泥沙样钙化2例,无阳性征象6例;MRI平扫+增强征象包括:结节或肿块样强化22例,局灶性片状强化3例,沿导管走行分布多发强化4例,段样强化1例,多发导管样强化2例,多发线样强化1例,曲线平台型12例,流出型15例,流入型6例。结论:X线对年轻女性乳腺内典型良性结节、表现为结构扭曲及钙化灶的乳腺癌检出及诊断价值极高,但因乳腺腺体致密,X线仍存在假阳性。MRI可敏感检出乳腺包块,结合强化特点,准确鉴别病灶良恶性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索MRI导丝定位术对仅MRI显示的乳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Toshiba 1.5T VISART超导MRI仪,八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专用导丝及定位系统,对16例患者19处仅MRI显示、BI-RADS分类为4类及以上的乳腺微小隐匿病灶进行导丝定位术。根据MRI检查可疑病灶的部位,结合专用软件进行测量计算,选择外侧位、内侧位,精准定位进针,观察操作方式及定位准确性,准确划定手术区域位置及范围,定位结束后送病人行外科手术切除,结合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患者19个病灶均一次定位成功,病理切片证实病变完全成功切除,成功率为100%。术前MRI综合诊断BI-RADS分类4A类5处,4B类6处,4C类6处,5类2处;病理包括:导管内多发乳头状瘤3处(其中1例伴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2处,重度不典型增生5处,导管内癌4例,导管内癌伴微浸润1例,浸润性乳腺癌1例,大汗腺化生伴导管上皮增生1例,硬化性腺病伴筛状增生1例,微小纤维腺瘤1例,术前MRI诊断结论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为84.21%(16/19)。结论:对X线、超声无法检出,临床触及阴性,仅MRI显示的乳腺微小隐匿性病灶,应用MRI进行初步定性诊断,对BI-RADS分类4A类及以上的病灶进行MRI导丝定位术,是一种早期、安全、准确可靠的方法,弥补了X线、超声诊断的不足及假阴性的发生,提高了早期乳腺癌、导管内癌及不典型增生的精准诊治水平,是对乳腺X线和超声引导乳腺导丝定位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肝脏脂联素和SIRT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C组,12只,给予普通饲料)、高脂组(HF组,22只,给予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两组各随机抽取6只;证实NAFLD模型建立后,将剩余HF组大鼠随机分为二甲双胍干预组(HF+M组,8只)、高脂组(HF1组,8只)及对照组(NC1组,6只),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及肝脏TG含量,测定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脂联素、SIRT1、AMPK-αmRNA表达。结果高脂喂养8周后,HF组大鼠NAFLD模型建立,伴明显胰岛素抵抗。HF+M组大鼠血清TC、TG、FFA、FBG、ALT、AST、肝脏TG含量及HOMA-IR低于HF1组(P<0.05),血清脂联素较HF1组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较HF1组有所改善;与HF1组比较,HF+M组肝脏SIRT1、AMPK-α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减轻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肝脏TG沉积,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进而激活SIRT1/AM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及西格列汀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FGF21 mRNA及SREBP-1c mRNA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普通饲料,NC组)及高脂组40只(高脂饮食,HF组),喂养8周后,每组随机抽取10只,比较后证实HF组NAFLD模型成功建立。继将HF组分3组:二甲双胍干预组(HF+M,10只)[加二甲双胍500 mg/(kg·d)]、西格列汀干预组(HF+XI,10只)[加西格列汀10 mg/(kg·d)]及高脂组(HF1,10只)(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8周末处死,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FGF21 mRNA及SREBP-1c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两种药物均可降低血清ALT、AST活性(P<0.05),减少TC、TG、FFA含量,FBG、肝脏TG含量及HOM A-IR(P<0.05);西格列汀可明显改善大鼠肝脏脂肪变,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可下调肝组织SREBP-1c mRNA表达量,上调FGF21 mRNA表达量(P<0.01),而西格列汀可同时降低肝脏FGF21 mRNA及SREBP-1c mRNA表达量(P<0.01)。结论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均可有效减少肝脏TG含量,但西格列汀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较二甲双胍明显,而二甲双胍减轻HOM A-IR强于西格列汀;同时,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影响肝组织SREBP-1c与FGF21 mRNA表达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拮抗游离脂肪酸诱导的体外培养的胰岛B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μmol/L白藜芦醇和500μmol/L棕榈酸同时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胰岛B细胞。共分为3组:空白组(不含棕榈酸)、棕榈酸组(PA组,含500μmol/L棕榈酸的脂性培养基)、白藜芦醇组(Res组,含10μmol/L白藜芦醇+500μmol/L棕榈酸)。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 mRNA水平。结果与PA组相比,Res能显著降低B细胞凋亡率(95.82%±1.94%vs.11.03%±1.08%,P<0.01),降低Bax mRNA(0.185±0.005 vs.0.161±0.003,P<0.01),升高Bcl-2 mRNA(0.004±0.001 vs.0.008±0.001,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拮抗棕榈酸诱导的胰岛B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7.
8.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又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由于其常见的并发症:内瘘栓塞、狭窄、局部皮肤硬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糖化低密度脂蛋白(glyc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Gly-LDL)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的影响和白藜芦醇干预后的变化。方法通过细胞技术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不同浓度Gly-LDL处理12、24及48 h后HUVEC增殖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TLR4的表达量。分别采用CCK-8和QRT-PCR检测Gly-LDL加白藜芦醇干预24 h后HUVEC增殖能力及TLR4水平变化。结果不同浓度Gly-LDL干预12 h后高浓度组HUVEC细胞增殖较正常组下降,组内比较干预24 h、48 h后各浓度Gly-LDL组细胞增值率均较正常组下降,组间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与普通LDL组比较,TLR4信使 RNA表达水平随着干预时间和Gly-LDL浓度增加。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24 h后,均能明显提高细胞增殖率,抑制Gly-LDL上调的TLR4信使RNA表达。结论 Gly-LDL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并引起TLR4信号的激活。白藜芦醇能有效改善Gly-LDL介导的HUVEC增殖能力下降和TLR4信号水平的上调,减轻Gly-LDL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