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祛风止痒汤为主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荨麻疹属于中医“隐疹”范畴,作者从2000年以来运用中药治疗荨麻疹400余例,对其中60例疗效差、病久迁延不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祛风止痒汤为主配合针刺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据其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3组,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LEP水平.结果: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体质指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及LEP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IMT与SBP、DBP、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EP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LEP可能参与了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深切体会到仲景方及其经文后的复方,愈久弥新,光彩夺目,越用越显示其效若俘鼓,立竿见影的神奇魅力。尤其是在医院成立中医病房以来,会诊收治的危重患者,运用经方诊治常收到意外的疗效。仅举1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6.
<正> 一、疼痛例1:姚××,男,52岁,住院号1962。因胆石症、胆囊炎入院。每当出现剧烈上腹疼痛时,用解痉止痛剂(如度冷丁、阿托品)等药止疼不充分,而用清热行气止痛剂也乏效。后根据其痛愈剧而脉愈迟(50~64次/分),面色黧黑,手足发凉,夏季还穿毛衣、棉背心等特点,用温中行气、散寒定痛剂:制附子10克、干姜10克、川楝子10克、吴萸9克、香附10克、柴胡10克、白芍30克、厚朴10克、沉香10克、川椒10克、元胡6克水煎服。收到迅速满意的止痛效果,病人常常日服二剂(四煎)。因三次胆囊造影均不显影,经与外科、放射科会诊后做择期手术。例2:何××,  相似文献   
7.
6岁上学 ,正是日伪统治时期 ,父亲不愿我去学校受奴化教育 ,就和几位学生家长合作前后请了两位私塾先生 ,在乡间设“专馆”。在这里我念了《三字经》、《千字文》、《朱伯庐家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的两卷 ,同时父亲还教我读《伤寒论》,旧式的教育方法 ,简单而又粗暴 ,死记硬背 ,背不出来就挨戒尺。虽然在战战兢兢中熬日子 ,却也在古汉语方面为以后的学习中医开辟了道路 ,奠定了一定基础。日寇投降后 ,我插班上小学 ,其间又念了《金匮要略》、《内经知要》、《本经便读》、《时方妙用》、《女科要旨》等。…  相似文献   
8.
田侃  田隽 《中国针灸》2007,27(8):581-582
从2000年5月—2005年12月,笔者采用针药并用方法治疗肠粘连团块患者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58岁,平均28.5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0年。致病原因为阑尾炎术后15例,小肠术后4例,胆囊、胃术后各1例,  相似文献   
9.
10.
2000-2006年,笔者以自拟抗敏解热汤加减治疗药物热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8~27岁;发病时间最短4天,最长20天。临床表现:药物热潜伏期一般为7~12天,短者仅1天,长者达数周。热型大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停药2~3天内退热。其特点为:①应用抗生素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下降后又再上升;②发热不能用原有感染解释,且无继发感染证据;③患者虽有高热,但精神状态尚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