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l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bcl-2相关促凋亡蛋白(BAD)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对30例肝细胞肝癌,相应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包括部分硬化组织中上述动三种指标的mRNA及蛋白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将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PARγ、STAT-3及BAD mRNA和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RNA表达分别为PPARγ(χ^2=77.268,P〈0.05),STAT-3(F=370.187,P〈0.05),BAD(F=82.647,P〈0.05),蛋白表达分别为PPARγ(χ^2=7,590,P〈0.05),STAT-3(χ^2=22.419,P〈0.05),BAD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F=141.625,P〈0.05),其中mRNA分别为PPARγ(t=-2.628,P〈0.05),STAT-3(t= -3.810,P〈0.05),BAD(t=5,042,P〈0.05),蛋白分别为PPARγ(M=0.000,P〈0.05),STAT-3 (t=-3.759,P〈0.05),BAD(M=61.500,P〈0.05)与肿瘤大小,瘤栓有无,微转移灶及是否发生复发转移等无关。PPARγ与STAT-3mRNA及蛋白表达均为正相关(r=0.750,P〈0.05,r=0.717,P〈0.05)。PPARγ与BAD mRNA蛋白表达均为负相关(r=-0.401,P〈0.05,r=-0.417,P〈0.05)。STAT-3与BADmRNA蛋白表达均为负相关(r=-0.617,P〈0.05,r=-0.485,P〈0.05)。结论PPARγ、STAT-3在肝细胞肝癌高表达而BAD低表达并与其组织分化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前后10年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胆囊癌(PCG)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20例PCG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前期组(1997至2007年)98例和后期组(2008至2018年)222例。通过统计分析了解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进一步对后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前期组高于后期组(70.4%vs55.4%),合并胆囊息肉的比例,前期组低于后期组(29.3%vs18.4%);根治性手术比例,前期组低于后期组(48.0%vs66.7%),姑息性手术比例,前期组高于后期组(22.4%vs5.4%);接受术后化疗比例,前期组低于后期组(20.4%vs55.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后期组生存率有一定提高。后期组术后近期及远期生存率均高于前期组(均P<0.05)。进一步对后期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根治性手术、TNM分期、术后联合化疗是影响PC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虽然PCG的生存率近年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生存率的提高可能与根治性手术及辅助性化疗的开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白菊内酯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小白菊内酯对BxPC-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及DNA梯状电泳(DNA ladder)检测BxPC-3细胞凋亡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小白菊内酯作用下BxPC-3细胞COX-2蛋白水平的改变,RT-PCR法检测COX-2 mRNA水平的变化。 结果: MTT、流式细胞术及DNA ladder显示小白菊内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BxPC-3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法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COX-2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结论: 小白菊内酯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这种效应可能与COX-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指一种慢性非旋转性头晕或主观不平衡感,同时患者对运动刺激高度敏感,对复杂视觉刺激或精细视觉任务耐受差,不伴有前庭功能疾病。CSD的概念由Staab和Ruckenstein在2004-2005年首次提出,反应了精神因素与神经科-耳科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他们力图确定病因、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因飞行人员工作压力大,易产生焦虑症状,可表现为慢性头晕,从而引起飞行信心不足,进而影响飞行。本文就CS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及其新概念和新方法进行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环氧合酶-2、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胰腺癌BxPC-3细胞株中这3种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环氧合酶-2在胰腺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12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环氧合酶-2、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不同浓度(分别为DMSO组.50 μmol/L,100 μmol/L组和200 μmol/L组)尼美舒利作用于BxPC-3细胞24 h后.提取细胞蛋白行Western blotting.观察3种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12例胰腺癌组织标本中均检测到有环氧合酶-2蛋白的高表达.相比之下,癌旁组织中则相对低表达甚至未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也存在相同情况,即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而在尼美舒利不同浓度作用于胰腺癌BxPC-3细胞后,可明显抑制3种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过量表达.提示环氧合酶-2可能与胰腺肿瘤血管生成有关,而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可抑制这3种蛋白的表达水平,这可能为其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7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中41例(实验组)行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37例(对照组)单纯行TACE,分析实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两组疾病进展时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1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腹泻和脱发.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行胰体尾切除术,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腺肿瘤切除术,1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后病理为微囊型浆液性囊腺瘤28例,寡囊型浆液性囊腺瘤4例。随访期内,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CT或MRI是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主要检查手段,对不能排除恶性的或有临床症状者需行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肝内转移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4F RH导管至肝总动脉。先行全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根据造影结果显示的肿瘤血管,引入超滑导丝将4F RH导管超选至肝固有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经导管灌注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并以超液态碘化油混合表阿霉素-盐酸吉西他滨(泽菲)作为化疗栓塞。多次进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每次TACE间隔4~6周。结果经过3~5个TACE疗程,达到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5例,好转1例,稳定1例,进展6例。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疗效肯定,能延长患者存活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肝门切除重建(THERR)与单纯门静脉切除重建(PVRR)治疗肝门胆管癌(PH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连续收治的101例PH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肝切除联合THERR 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4.3±9.7)岁],接受肝切除联合PVRR 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63.8±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切除数据和术后近远期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胆道引流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HERR组以扩大的左半肝切除为主(10/14,P=0.010),PVRR组以扩大的右半肝切除为主(12/19,P=0.001)。THERR组手术时间[(586±158)min]长于PVRR组[(453±88)min](t=3.087,P=0.004),持续肝门阻断时间[(32.5±7.3)min]长于PVRR组[(12.4±3.8)min](t=10.325,P<0.01)。THERR组1例术后9 d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3例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9%、57.1%、37.0%,PVRR组19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37.8%、3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0,P=0.698)。结论与PVRR在PHC切除术中的作用相比,THERR应用于经选择的需同时行肝动脉和PVRR的PHC切除术,特别是需行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右支重建以保留右半肝的PHC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