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生规律及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206例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情况并根据其是否伴有心绞痛,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Ⅰ组)和SMI(Ⅱ组),并与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对比。结果检出单纯SMI例数占冠心病心肌缺血例数的71%,SMI发作次数占心肌缺血次数的81.2%,SMI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均显著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峰在06∶00~12∶00,00∶00~06∶00最少;各组HRV的特点:SMI时各时域指标依次减少,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Ⅱ组与Ⅰ组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I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最常见表现形式,心肌缺血改变了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均衡性,而SMI的发生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加重有关,SMI缺血程度、持续时间是引起急性心脏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向量图与心电图对慢性肺心脏病诊断标准及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经临床X线、肺功能、彩超确诊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心电向量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电图阳性率较低,心电向量图分别在符合诊断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心电向量图弥补了心电图诊断上的不足,二者联合使用有较好地互补作用,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为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收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0例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并与正常人30例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例较对照组SDNN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血压灸荷值与SMI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同步ABPM及DCG的高血压患者120例(A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0例,B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60例)。血压负荷值:轻度负荷(10.1%-40.0%)、中度负荷(40.1%-80.0%)。根据.24h血压负荷值把患者分轻度(A1组、B1组各30例)、中度(A2组、B2组各30例),分别中度组与轻度纽比较、在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B组和A组比较;各组间分白昼、夜间,各组夜间与白昼进行比较、中度组与轻度组(A组间、B组间)以风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B组和A组间(夜间组、白昼组)分别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组间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结暴24h血压负荷值各组比较:轻度负荷下B1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负荷值各组夜间与白昼比较:轻度负荷时A1组夜间与白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收缩期、舒张期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SMI的发作频率、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都随着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增高而增加,特别是中度负荷以上。且在同等程度负荷下夜间尤甚.舒张压比收缩压曼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心痛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病例总共136例,全部于入院后48h内通过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迭67.64%(92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占42.08%,其次为窭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早、房宣传导阻滞、房扑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明显,如心衰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合并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改变,以及预测患者的病情预后。方法对167例经CT检测证实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于入院后48小时内通过24小时心电监护,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跟踪,作分析。结果心电图167例中死亡28例,治愈或好转139例。主要改变以J波、ST段抬高或下移、其次为QT间期延长、巨大T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结论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随颅内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一旦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J波、QT间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向量图与心电图对慢性肺心脏病诊断标准及二者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经临床X线、肺功能、彩超确诊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心电向量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电图阳性率较低,与心电向量图分别在符合诊断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心电向量图弥补了心电图诊断上的不足,二者联合使用具有较好地互补作用,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王琍玫  庄碧珊  李锐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72-2073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PCI)后心电图动态变化。方法分析比较38例冠心病PCI后1周、3周、2个月、3个月后不同时间段12导联心电图变化规律。结果与术前心电图比较,T波低平、双向发生在术后第1周明显增多并持续至2—3周后(5.0%,9.6%比2.6%,P〈0.05)。ST段抬高在术后第1周增多(P〈0.05),而后逐渐回落。sT段下移〉1.0mm和T波倒置在PCI术后第3周,第2月显著增多(5.0%和5.7%比2.6%;18.0%和25.2%比16.2%,均P〈0.05),继而ST段下移者减少到PCI术前水平;T倒显著减少(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常伴出现早期一过性异常Q波、T波改变(倒或低平、双向)ST段下移等变化。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后一过性ST段抬高。而后,上述改变时间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时监测24h动态血压(ABPM)及动态心电图(DCG)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和30例血压正常。根据血压负荷值:轻度负荷(10.1%-40.0%)、中度负荷(40.1%~80.0%)、重度负荷≥80.1%。根据24h血压负荷把患者分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中度、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在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分白昼组和夜间组,中度、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白昼组间、夜间组间),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白昼组间、夜间组间),在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夜间组与白昼组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不同组间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结果24h血压负荷值各组比较:轻度负荷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各组比较:轻度负荷夜间与白昼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随着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增高而增加,特别是中度负荷以上,且在同等程度负荷下夜间比白昼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心脏病动态心电图监测3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监测心脏病患者 2 4h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比较分析 386例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 各种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是出现房性心律失常 ,而冠心、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但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15 ) ,说明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功能减退无相关性。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猝死。心房颤动 (Af)多见于风心 ,其次为冠心和肺心 ;房室传导阻滞则多于病毒性心肌炎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发生率较高。结论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评估有着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