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6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其防治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自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免疫工作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按照0、1、6的免疫程序。1993年3月份对1984年以后出生儿童全程接种了血源乙肝疫苗,1996年3月份对以往初免者又加强免疫了一针重组细胞乙肝疫苗。为了解乙肝疫苗接种后儿童抗-HBs、HBsAg的实际情况,我们2002年8月份又对该部分儿童进行了HBsAg、抗-HBs检测。  相似文献   
2.
李军林  王爱芹 《中药材》1997,20(1):46-48
显微鉴别是中成药鉴定中的主要手段之一。中成药因药味多、所含成分复杂且含量低、成分相互干扰又大,故现代化学方法及仪器分析方法常常不能奏效,而显微鉴别方法则独具优势。常见中成药(单方或复方)剂型如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袋泡剂等,所用原料有  相似文献   
3.
乙脑疫苗接种后多无不良反应,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在极少数人群中可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其脑电活动亦会发生相应的异常改变。我们于96年5月发现在校接种乙脑疫苗致脑电图(EEG)异常改变二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华北大黄中非Di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华北大黄中非Di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3个非Di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胡萝卜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B-O-β-D-葡萄糖苷、rheumin、没食子酸、d-儿茶素、蔗糖、1,6-二没食子酰-O-β-D-吡喃葡萄糖、1-O-β-D-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结论 首次证明华北大黄含有少量大黄酸;除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外,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华北大黄中非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从 95 %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13个非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胡萝卜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 -8-O-β-D-葡萄糖苷、rheumin、没食子酸、d-儿茶素、蔗糖、1,6-二没食子酰 -O-β-D-吡喃葡萄糖、1-O-β-D-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结论 首次证明华北大黄含有少量大黄酸 ;除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外 ,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南葶苈子药材70%甲醇提取液的指纹图谱进行测定,建立南葶苈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与北葶苈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北葶苈子的HPLC图谱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案例教学法(CBL)在药剂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12月实习生2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CBL进行教学,对照组则给予传统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实习后教学成绩和实习生学习主动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肿瘤药物及解毒药物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学习积极主动性量表学习驱动力、深入学习、控制学习、扎实学习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L用于药剂科临床实习可有效提升实习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其临床知识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光固化自酸蚀粘结剂常用于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和牙根面脱敏治疗。作者曾接诊I例因使用光固化自酸蚀粘结剂引起过敏反应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5日间我院收治的20例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28岁,均有剖宫产史,无子宫内膜异住症史,剖宫产术后1年~8年在手术切口周围发现包块,直径30~80mm,平均42.5mm。临床表现为腹壁包块周期性疼痛(18例),非周期性疼痛(2例)。20例手术前后诊断符合。20例全部接受了病灶的广泛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剖宫产切口周围,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住症病史、剖宫产孕周无关。手术广返切除病灶最佳的治疗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