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的家庭综合干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治疗对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例经病理确诊的肿瘤晚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止痛原则,给予家庭镇痛治疗,并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按照其自主择医镇痛的意愿,不增加干预。分别于初诊和治疗后4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强度、生活质量、心理功能以及医疗费用的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药物镇痛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生活质量、心理功能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和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总体医疗费用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进行家庭综合干预治疗安全可靠,切实可行,镇痛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微创去白细胞温血停搏液连续灌注心肌保护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经右前胸微创小切口,采用去白细胞温血心停搏液连续灌注,心内直视下修补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27例,室间隔缺损28例。结果 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结论 微创、去白细胞温血连续灌注心内直视手术对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手术和美容效果,但不适合比较复杂的心脏病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开胸食管粘膜拉脱-结肠移植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方法及优缺点。方法对31例不适宜开胸手术的颈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行不开胸食管粘膜拉脱,结肠移植消化道重建术,患者取仰卧位颈腹切口,上下两组进行,分离拉脱食管粘膜,保留食管肌性食管,将游离带蒂结肠段经食管肌性食管提拉至颈部与食管或下咽吻合,远端与胃或残胃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5例(16.1%),喉返神经损伤4例(12%)术后吞咽困难(进固体食物)3例(9.67%)。结论该术式用于不适宜开胸手术的患者,与其他术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例如:减少术后心肺并发证、纵隔出血、乳糜胸、器官损伤等,这种术式更符合消化道解剖和生理功能,但并发症率较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术中操作要精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人们已逐步认识、接受温灌法在心脏手术中的优越性,并将对其进一步改进完善。我们采用去除白细胞的全血配制心停跳液,即为去白细胞温血心停跳液,并将其应用于常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结果显示,心脏诱导停跳时间短且均不经室颤停跳,停跳后心肌红润松软,心电图示无肌电活动。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后,心脏自动恢复窦性心律,心功能好。术后全身状况恢复顺利,无脑部、肺部及肾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白介素IL-8的变化,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20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对照组不给药,抑肽酶组给抑肽酶总量300万KIU,其中50万KIU为麻醉诱导前给予,250万KIU预充体外循环机内。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阻断半小时(T2)、CPB结束(T3)、停CPB后2h(T4)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TNF-α、IL-6和IL-8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8水平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抑肽酶组血清中TNF-α、IL-6、IL-8的浓度明显受到抑制(P<0.01),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PB过程中,抑肽酶可能通过降低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减轻炎性反应达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右前胸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1999年3月-2003年6月,我们采用右前胸小切口行心内直视下修补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6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37例,室间隔缺损28例.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结论经右前胸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对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手术和美容效果,但不适合比较复杂的心脏病手术.  相似文献   
7.
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流同步电复律自Lown等[1]首先应用于临床以来,至今仍是房颤转复的首选治疗措施.术后电复律立足于原发病理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矫正的基础上,与传统内科复律有本质区别.作者对6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实施电转复加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984年来,我院外科对3例远段结肠穿孔、扭转坏死急症一期手术后,采取经肛门插入肛管,持续开放减压,预防修补处和吻合口破裂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于下。病例摘要例1,男,38岁,住院号51772,因大便后左下腹痛3天,于1984年8月12日急诊入院。诊断为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在硬外麻醉下剖腹探查,发现腹腔有大量白色恶臭脓液,肠管胀气、充血、水肿,附有脓苔,  相似文献   
9.
对31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将患者分为AF组和非AF组,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易致AF的有关因素.结果 OP-CAB术后AF的发生率为15.7%,高龄、高血压、急诊手术、血管桥数、术后早期没及时用β受体阻滞剂、血钾浓度是术后AF的危险因素.认为OPCAB术后AF的发生较普遍,围术期需进行风险评估,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以减少术后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重症胸外伤患者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重症胸外伤的救治经验,探讨影响死亡的因素。方法:对1996年—2001年收治的381例重症胸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相关的8项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统计资料显示:创伤失血性休克、paO2,paCO2,血胸量、器官损伤数、ISS值等因素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伤后及时转运、救治,积极处理并发症,加强临床监护等工作,对降低院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