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渝  黄宗干 《四川医学》1990,11(4):227-228
对于免疫复合物的深入研究,70年代中期已认识到补体及补体受体的缺陷与免疫复合物(IC)疾病之间的关系。补体自身通过与抗原(Ag)-抗体(Ab)复合物结合而改变了复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对IC清除有重要作用的C_3受体(CR_1)的特征和结构也已得到明确的描述。现就近年来有关IC的清除和IC清除障碍的病理因素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首都医院从1949—1975年收治的8例宫内妊娠并发绒癌病人。该病主要症状是咳血或阴道出血。5例曾误诊为肺结核或前置胎盘。手术配合化疗证明对该病有效。8例中有2例死亡,其他6例已存活7~14年,至今健在。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欣  刘林  陈建斌  王建渝  肖青 《重庆医学》2013,(28):3382-3384,3387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ATRA联合ATO诱导治疗+序贯巩固化疗+ATO/ATRA维持治疗,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并比较在高危组与中低危组间,及不同PML-RARa融合基因亚型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高危组和中低危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0.0%和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70.0±14.5)%,(96.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6.7%±19.2)%,(93.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PML-RARa融合基因BCR1亚型组与BCR3亚型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8.6%和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年OS率分别为(95.7±4.3)%,(78.6±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DFS率分别为(92.9±6.9)%,(87.5±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 ATRA联合亚砷酸作为一线用药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尤其对于BCR3亚型患者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5.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是主要来源于胸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呈高度侵袭性,病情进展快,70%病例在诊断时已是Ⅳ期,疗效及预后差.当本病侵犯骨髓,致骨髓中瘤细胞>20%时则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格外重要.现将本院2011年收治的1例T-LBL/ALL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2007-01/2008-04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9例,6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例慢性髓系自血病;供者中6例为HLA完全相合的同胞,2例为HLA 9/10相合的无关供者,1例为半相合供者:预处理采用经典的BU/CY方案或GIAC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方案或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 L-1,血小板>20×109-1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1,15 d;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1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随访3~16个月无病生存率为77.8%.死亡2例.  相似文献   
7.
M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3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国内外报道,米托恩醌加阿糖胞苷(M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 L)有较好疗效[1、3]。我们采用该方案治疗32例,其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7月经临床、血象、骨髓象及组织化学 检查确诊的32例AML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15~65岁,60岁以上6例,60岁以下26例, 初治29例,复治3例,所有病例均无心、脑、肝、肾等脏器损害。 1.2 治疗 1.2.1 诱导缓解 米托恩醌8mg静脉滴注第1~3d,阿糖胞苷200~300mg 静脉滴注第1~5d或第1~7d。每疗程间隔2~3周或依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增生程度而 定。第一疗程未完全缓解(CR)者再用第二疗程。2~3疗程未CR者改用其它方案。其中贫血、 出血、感染轻,一般情况好,白细胞计数正常者阿糖胞苷300mg/d用药7d。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4 年1月至2016年8月,共有4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该院血液科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对患者的年 龄、性别、疾病分期、诊断时是否骨髓侵犯、化疗次数及病程中是否复发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 者(77.10%)干细胞动员采集成功,其成功率受疾病诊断到干细胞动员采集的间隔时间、化疗次数、前期化疗 (包含氟达拉滨)、复发,以及采集干细胞前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结论 拟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的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前期化疗次数不宜多,动员采集要尽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损伤干细胞的药物,需同时关 注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来确定动员采集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初期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以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共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霍奇金淋巴瘤(HD)4例。全部病例以MOED+G-CSF动员,以CEAC方案预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PLT〉20×10^9/L,分别为8.6d、9.8d。随访至2009年5月,4例复发,其余患者无病存活1~23个月。结论以CEAC方案预处理的APBSCT对于恶性淋巴瘤治疗安全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29岁。因反复发热、肝脾增大、球蛋白增高2年余,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伴鼻出血1年余收入我院。患者2年前间断发热、肝脾增大、三系减少、球蛋白增高,经病毒学及CT等检查被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脾脏切除术,术后活检未见肝硬化。1年前再次反复发热,伴盗汗、鼻出血,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患者发病前有在四川西昌工作史。入院查体: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双颌下、双颈部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01.5 cm。肝肋下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