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合素是细胞黏附分子的重要家族,在多种恶性肿瘤表面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高阳性表达。研究发现整合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作为一项早期诊断胃癌转移、预测胃癌转移潜能、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目前有研究发现,许多整合素亚型与胃癌浸润转移有关,本文就近年研究较热门的几种整合素亚型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又称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具有高致病性、强传染性、易于培养、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等特点~([1]),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其余地区鲜有报道~([2-3])。主要的临床类型有: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慢性和亚临床型4类~([4])。急性败血症型,患者多有疫区居住史,好发于免疫力低下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gIG)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细胞数量与体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组给予CCl4皮下注射,同时每日腹腔注射MgIG?30 mg/?kg.各组大鼠在造模5周后取材,从每只大鼠等距抽选4个2 mm厚的肝组织块制作石蜡包埋切片,行Masson...  相似文献   
4.
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种常见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预后差,目前乙肝相关性肝病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HBV持续感染与机体免疫应答紧密相关,同时HBV的持续感染是引起宿主免疫调节紊乱,导致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病情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加之Th17/Treg细胞失衡可能参与了乙肝相关性肝病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乙肝相关性肝病炎症慢性化、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化和癌变的形成。本文就Th17/Treg细胞失衡与乙肝相关性肝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是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主要侵袭5岁以下儿童.接种由WHO推荐的Hib疫苗,是预防上述疾病的最有效、最简便的措施.为了探讨Hib疫苗在我国农村推广应用的可知地性,2000年6~7月,在平湖市2个乡镇首次推广使用了该疫苗,并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与HBV、HCV共感染对外周血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影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PCR法对115例HIV单独感染者、HIV/HBV、HIV/HCV及HIV/HBV/HCV合并感染者外周血的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水平、CD4+T/CD8+T细胞比值、HIV RNA、HBV DNA及HCV RNA病毒载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IV与HBV、HCV共感染者的肝功能异常、肝衰竭及死亡发生率均随着CD4+T细胞表达水平下降而增加,其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组、HIV/HBV组、HIV/HCV组、HIV/HBV/HCV 4组间CD4+T细胞计数与CD8+T细胞计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单独感染者的CD8+T细胞数与不同类型的HIV/HBV、HIV/HCV、HIV/HBV/HCV共感染组间比较,除HIV/HBV共感染组与HIV/HCV共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每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HIV/HBV组、HIV/HCV组、HIV/HBV/HCV共感染组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载量比较呈负相关系(P<0.05)。结论:HIV合并HBV、HCV感染会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生物学功能,降低对病毒的清除作用,促进HIV-RNA复制,加速HIV/AIDS的免疫损伤,从而加速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静脉置管模式对恶性血液病(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及导致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 335例在4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HM患者行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CRBSI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1 335例HM患者发生CRBSI 115例,感染发生率8.61%,股静脉发生CRBSI 48例(16.9%)与颈内静脉CRBSI 29例(5.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发生导管血流量不足及堵塞29例(10.21%)与颈内静脉11例(2.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发生局部血肿或出血31例(5.76%)与股静脉2例(0.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335例HM患者剔除同1患者的重复菌株共分离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57.69%),革兰阳性菌62株(39.75%),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置管模式等因素与HM患者的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为诱发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模式发生CRBSI感染率最低(5.38%),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16.91%),临床上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CRBSI发生率较低的静脉置管模式置管可能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的措施之一;患者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模式等均为引发CRBSI的危险因素,医院应针对性地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HM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肝衰竭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MAR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肝衰竭患者接受MARS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在MARS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分别为(40.3±3.7) pg/ml 、(25.9±1.9) pg/ml、(33.6±2.5) pg/ml ,显著低于治疗前【(81.5±6.2) pg/ml、(49.3±2.2) pg/ml、(66.8±4.1) pg/ml,P均<0.01】;治疗结束时血清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39.3±2.6) pg/ml和(168.7±8.5) pg/ml ,显著高于治疗前【(37.1±1.9) pg/ml和(98.6±6.5)pg/ml,P<0.01】;在MARS治疗结束后7 d,患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80.3±3.9) pg/ml、(48.6±2.1)pg/ml 、(65.1±2.4) pg/ml、(38.4±2.2) pg/ml、(99.8.6±7.9) 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ARS治疗肝衰竭患者有利于纠正失衡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组织的损伤,为肝细胞再生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4岁,汉族。因"乏力、厌油、身黄、尿黄1个月余"于2017年10月31日入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患者入院前1个多月无诱因地出现乏力、厌油和恶心呕吐,继之出现小便颜色加深,呈浓茶样改变,随后巩膜、皮肤黄染,无腹痛、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