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肝纤维化过程的影响.方法 18只TAA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分为3组:正常大鼠为A组(3只),模型鼠+生理盐水为B组(9只),模型鼠+乌司他丁为C组(9只)并干预3周.对比干预前后大鼠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水平变化.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肝形态学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C组干预后大鼠肝脏弹性数值及SS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5).C组的ALT、AST、SOD、MDA、HA、LN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分别F=3.862、5.774、3.442、4.157、4.173、3.674,均P<0.05).HE及Masson染色可见干预后C组大鼠肝组织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灶并未增多,胶原纤维略有增生.C组TGF-β1、caspase-3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B组大鼠. 结论 乌司他丁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逆转作用,使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逐渐减轻,减少胶原纤维的沉积,抑制肝细胞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甲状旁腺癌(PTC)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例PTC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3例可扪及颈部肿块,4例高钙血症[(3.62±0.56 )mmol/L],4例血甲状旁腺素(PTH)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3例术中快速病检确诊,2例术后石蜡病检及免疫组化确诊,1例术后石蜡病检及免疫组化结合临床资料确诊.5例行甲状旁腺切除术 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随访1~5年,其中1例术后复发;1例仅行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的甲状旁腺癌伴多发性骨转称患者,术后16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PTC术前诊断困难,术前血生化检查,PTH,99mTc-MIBI,超声、CT检查及术中大体标本观察和快速病检有利于明确诊断.手术方式以选择甲状旁腺切除术 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为宜.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6岁,因发现血钙升高3周于2009年2月6日入院,体格检查无特殊.住院手指或脚趾正斜位片示:双手诸骨普遍骨质疏松.全骨盆正斜位片:双髋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探索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诊断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灶的价值。方法对21例甲状腺癌患者应用亚甲蓝染色法行SLNB,对SLN进行HE染色、细胞角蛋白19(CK19)的免疫组化染色(IHC)及RT-PCR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LN微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准确率的差异。结果21例中,成功检出SLN 16例,检出率为76.2%。IHC、RT-PCR与H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有效判断甲状腺癌转移状态,应用RT-PCR检测CK19在SLN中的表达,可提高敏感度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SAP并发ARDS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9例治愈,9例死亡,死亡率50%,其中行机械通气治疗12例,6例治愈,4例死于MOF,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早期积极采取多科综合治疗措施,合理的手术时机.及时采用机械通气,选择最佳PEEP值,有助于降低SAP合并ARDS的发生率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樑  梁柳森  陈熙文 《河北医学》2006,12(5):397-399
目的:探讨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至2004年间收治的45例≥60岁SAP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3.3%,常见并发症为休克(51.1%)、ARDS(40.0%)、肾功能不全(35.1%),病死率为51.1%。SAP I级患者早期非手术治疗与早期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病为50.0%和84.6%(p<0.05),病死率分别为25.0%和61.5%(p<0.05)。结论:老年人SAP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对SAP I级患者应尽量采取早期非手术治疗为主,如确需手术治疗,术中和术后因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甲状旁腺癌(PTC)误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例PTC临床资料。结果:入院时误诊率为100%,曾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4例次,骨质疏松3例次,病理性骨折2例次,转移性骨肿瘤2例次,肾结石3例次,前列腺癌1例次。3例术中冰冻病检误诊,2例报告为甲状旁腺瘤,1例为恶性淋巴瘤。结论:提高认识,检测血钙和血甲状旁腺素结合超声、CT、^99m Tc-MIBI检查可以降低PTC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沈樑  李铭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497-498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亚甲蓝染色法,对1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临床研究,并行颈淋巴结清扫,将染色的前哨淋巴结和未染色的淋巴结分别送检,比较两者的病理学状况.结果 15例甲状腺癌患者中12例显示了前哨淋巴结,平均每例2.6枚,7例为阳性,其敏感度、准确度、假阴性率分别为87.5%、80.0%、20.0%.结论 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能准确反映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采用四氯化碳(CCl4),硫代乙酰胺(TAA)及猪血清诱导3种方式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CCl4组,TAA组,猪血清组及对照组,分别每周2次皮下注射40% CCl4(0.5 mL/100 g),0.03% TAA(200 mg/kg),猪血清(0.5 mL/只)和生理盐水(0.1 mL/kg)。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造模第3,6,9周末,测定大鼠血清中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透明质酸(HA)水平;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并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评分。结果:CCl4,TAA组大鼠体重增加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猪血清组与对照组间体重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A组3个时间点ALT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CCl4组和猪血清组ALT无明显升高。CCl4组AST浓度在第3周明显升高(P<0.05),但在第6,9周有所下降,TAA组3个时间点AST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猪血清组AST浓度无明显升高。3个实验组MDA和HA浓度在3个时点间均有所升高(均P<0.05),两者均在TAA组升高最明显;3个实验组第9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颗粒样变,汇管区纤维组织异常增生;与对照组比较,3个实验组的肝纤维化分级和SSS计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9周时,TAA组的SSS计分高于CCl4组(P<0.05),而CCl4组的SSS评分高于猪血清组(P<0.05)。结论:3种方法均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TAA效果略优于CCl4。猪血清法造模对动物整体损伤较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并穿孔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年来炎症性肠病并穿孔死亡病例。结果:4例IBD併穿孔死亡病人,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瘘、出血、腹腔感染后死亡。1例感染性休克,无法耐受手术,抢救无效死亡。结论:IBD併穿孔患者治疗上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围手术期IBD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明确IB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合理应用外科治疗,同时重视整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