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目的 :为粤西地区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检测提供参考标准。方法 :采用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 L BY-NJ型多功能血液凝聚仪。以终浓度 2 .5 μmol/ L ADP为诱导剂 ,对 6 38例正常人按年龄、性别分组 ,分别检测血小板 1m in、3min、5 min及 Max聚集率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男女性别 PAG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小于 35岁年龄组与 35~ 5 5岁年龄组比较 ,PAG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35~ 5 5岁年龄组与大于等于 5 5岁年龄组比较 ,1min及 3mim PAG存在显著性差异 ( P<0 .0 5 )、5 min及 Max PAG相差非常显著 ( P<0 .0 1) ;小于 35岁年龄组与大于等于5 5岁年龄组比较 ,PAG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0 .0 1) ;小于 5 5岁年龄组与大于等于 5 5岁年龄组比较 ,PAG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 P<0 .0 1或 P<0 .0 0 1)。结论 :5 5岁以上年龄组与 5 5岁以下年龄组的 PAG结果 ,可作为粤西地区同类方法PAGT的正常参考值供临床检测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等性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对广东地区76家基层医院性病门诊就诊的 1 949 例生殖道感染患者取其分泌物,用PCR方法检测NG,CT,UU-DNA.结果 262例男性患者NG,CT,U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3%,23.28%,10.69%;1 687 例女性患者NG,CT,U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19%,17.90%,17.19%.男性CT感染率23.28%明显高于女性17.90%(P<0.05),女性UU感染率17.19%高于男性10.69%(P<0.05),男、女性NG阳性率分别为7.63%和9.19%差异无显著性(P>0.05).NG+CT混合感染率为3.27%,NG+UU混合感染率为2.34%,CT+UU混合感染率为8.88%,NG+CT+UU混合感染率为0.93%.1999~2001年3种性病感染率分别为26.11%,43.81%和51.52%.结论广东地区NG,CT,UU 3种性病的流行较为严重,总感染率高达43.92%,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毒HbC株的增殖和血清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蓝舌病毒中国湖北分离株(BTV HbC株)在Vero和BHK 21两种细胞上的增殖特点以及与标准病毒株(BTV 10)的血清学关系。发现BTV HbC和BTV 10感染Vero和BHK 21单层细胞后,24~30h病毒滴度可达到最高值。用BTV HbC免疫家兔,其抗血清在琼脂双扩试验中能与BTV 10抗原病毒呈强阳性反应而与轮状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解脲脲支原体多带抗原基因分型鉴定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应用PCR技术对解脲脲支原体(Uu)多带抗原进行分型鉴定,探讨Uu各种基因型与临床病原学之间的关系. 方法 根据解脲脲支原体多带抗原基因(MBA)与16S rRNA基因和尿素酶基因结构设计10对引物,采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对 384例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其他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解脲脲支原体生物变种和基因型分型鉴定,并与Uu培养法作比较. 结果 384例性病门诊患者临床标本中,检测Uu培养阳性 218例,阳性率56.8%;PCR基因扩增检测Uu-DNA阳性 208例,总阳性率为54.2%:其中生物变种1(biovar 1) 143例,占37.2%, 生物变种2 (biovar 2) 65例,占16.9%;基因分型结果:生物变种1血清变种1 (serovar 1) 50例,占13.0%,血清变种3/14 (serovars 3/14) 64例, 占16.7%, 血清变种6 (serovar 6) 29例,占7.6%;生物变种2 亚型1 (subtype 1) 25例,占6.5%, 亚型2 (subtype 2) 30例,占7.8%, 亚型3 (subtype 3) 10例,占2.6%. 结论 Uu是性病的重要病原体,MBA多带抗原PCR基因分型鉴定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之优点.  相似文献   
5.
广东地区212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及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2126例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进行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126例中支原体阳性1080例,阳性率为50.80%.其中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解脲和人型支原体(Uu M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37.53%(798例)、2.72%(58例)、10.54%(224例).Uu对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依次是克拉霉素(89.15%)、美满霉素(87.00%)、强力霉素(86.00%)和四环素(81.80%),Mh敏感性较高的依次是强力霉素(95.20%)、美满霉素(95.20%)和交沙霉素(84.10%),Uu Mh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均较差.结论 广东地区支原体感染主要以Uu为主.其次是Uu Mh混合感染;Uu、Mh和Uu Mh三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应根据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新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等性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对广东地区76家基层医院性病门诊就诊的1949例生殖道感染患者取其分泌物,用PCR方法检测NG,CT,UU—DNA。结果:262例男性患者NG,CT,U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3%,23.28%,10.69%;1687例女性患者NG,CT,U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19%,17.90%,17.19%。男性CT感染率23.28%明显高于女性17.90%(P<0.05),女性UU感染率17.19%高于男性10.69%(P<0.05),男、女性NG阳性率分别为7.63%和9.19%差异无显著性(P>0.05)。NG CT混合感染率为3.27%,NG UU混合感染率为2.34%,CT UU混合感染率为8.88%,NG CT UU混合感染率为0.93%。1999—2001年3种性病感染率分别为26.11%,43.81%和51.52%。结论:广东地区NG,CT,UU 3种性病的流行较为严重、总感染率高达43.92%;反呈递年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广东顺德地区在职人员肝吸虫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吸虫病高发区在职人员中肝吸虫病感染情况。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吸虫特异性抗体IgG。结果在广东佛山顺德区新球和容奇两镇医院送检的血标本551例,检出肝吸虫特异性抗体IgG阳性91例,感染率为16.5%。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8.50%和14.48%,经卡方检验显示,男女性感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1)。结论顺德区新球与容奇镇在职人员肝吸虫感染的普遍性,男女间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在常见几种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242例8种疾病患者血液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40名体检健康者血液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及脑中风等八种疾病的血液流变性都存在异常变化。提示在临床上可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查来帮助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β(NF-κβ)激活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κβ亚单位p65的表达程度,Western blot检测核内NF-κβ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6、ICAM-1浓度.结果 TNF-α有效激活NF-κβ并诱导HUVECs分泌IL-6、sICAM-1增加;黄芪注射液预先孵育2 h能抑制NF-κβ表达并减轻TNF-α诱导的上述反应.结论 TNF-α可能通过激活NF-κβ使IL-6、sICAM-1增加,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黄芪注射液对上述反应有拮抗作用,推测是通过抑制NF-κβ途径实现血管内皮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0.
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液流变学是对血液的流体力学特性比较全面的描述,仅仅一个参数,是远远不能反映机体的复杂病理变化。一个指标的变化不可能只对应着一种疾病,尤其是要杜绝看到某种指标的恶化就断定某种或某几种疾病的倾向。1血液学变学临床常用指标及其意义1.1基本指标或核心指标:临床血液流变学基本或核心指标有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Hct)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度测定以旋转式粘度计为宜,并需测定几个切变率下的粘度,临床上大多是出现三个值,分别是高切粘度、中切粘度和低切粘度。各项粘度的切变率分别为:150S-1、60S-1和10S-1左右,分别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