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毛晓韵  金锋  王坤 《循证医学》2012,12(3):144-146
3背景 ·E2100研究显示贝伐单抗联合每周紫杉醇相对安慰剂在转移性乳腺癌中能显著提高无进展生存期(11.4个月VS.5.8个月)。 ·多西紫杉醇是乳腺癌领域广泛使用的化疗药,临床前研究显示多西紫杉醇和贝伐单抗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的女性患者86例,分为HIFU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根治术。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瘤体大小变化,术后多点取材,HE染色、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治疗期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①经超声影像学检测HIFU治疗组临床有效率77.8%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6%(P<0.05)。②根据Miller & Payne分级评价标准:HIFU治疗组有效率72.2%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0%(P<0.05)。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IFU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能提高单纯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且不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风险密切相关的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 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 研究140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UDH 40例、ADH 63例、DCIS 37例)的ERα第1、3、4、5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55.0%(22/40)UDH 出现 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11.1%(7/63) ADH 出现 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43.2%(16/37)DCIS 出现 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三者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是动态变化的,也许其并非是所有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始动因素,但这个过程对于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Rα甲基化与基底细胞型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用甲基化PCR研究60例散发性基底型乳腺癌ERα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并研究其与临床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女性散发性基底细胞型乳腺癌组织中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80.0%(48/60)。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期、p53蛋白、BRCA-1蛋白和BRCA-2蛋白表达情况有相关性,与患者年龄及绝经状态无关。结论: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基底细胞型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患者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异黏蛋白基因(MTDH)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BLBC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MTDH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二者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结果: BLBC组织中MTDH和MMP-9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配对正常乳腺组织中MTDH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P<0.05),且其表达与BLB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联(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中MTDH和MMP-9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6.89,P<0.05;χ2=15.22,P<0.01);Ⅲ+Ⅳ期BLBC患者癌组织中MTDH和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者(χ2=6.431,P<0.05;χ2=8.014,P<0.05)。BLBC患者癌组织中MTDH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31,P<0.01)。结论: BLBC患者癌组织中MTDH与MMP-9蛋白表达有相关性,二者在BLBC形成和进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中的免疫微环境细胞浸润情况,从免疫微环境层面对TNBC 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提出新的TNBC 免疫预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并描述其在TNBC中的生物学过程,为临床治疗TNBC 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检索GEO TNBC 相关公开数据库并下载样本的转录组学信息,通过CIBERSORT 分析TNBC 患者的免疫细胞成分,再通过无监督聚类对TNBC患者的免疫细胞成分进行聚类,寻找最佳的分类类型。采用差异基因分析探索TNBC 中表达量异常的基因;通过lasso-logistic 模型进行降维筛选免疫亚型的生物标志物;通过WGCNA进行基因共表达分析,并通过GSEA 分析基因模块的主要富集的通路注释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结果  通过整理下载的GSE103091 数据,共纳入包含mRNA 数据和完整总生存数据TNBC 患者100 例,其免疫细胞成分可分两类:低免疫浸润组43 例,其中转移19 例(44.2%);高免疫浸润组57 例,其中转移11 例(19.3%),两组转移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09,P = 0.01)。低免疫浸润主要受到正向免疫调节相关通路和细胞刺激因子相关通路的调控,患者总生存较低,预后不良。通过Lasso-logistic 迭代特征选取算法分析发现,FOLH1、WDR18、LINC00638、OAS3、SETDB2可以很好地代表TNBC 的免疫亚型,并且发现FOLH1、WDR18、LINC00638、OAS3、SETDB2可以作为预测TNBC 患者预后的关键基因。结论  在TNBC 患者中FOLH1、WDR18、LINC00638、OAS3、SETDB2是重要的预后相关基因,并且通过T 细胞激活等免疫调节相关通路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经系统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7例pT1~4N1~3M0期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55.2个月(16.8~69.6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目,计算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及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采用Ward法分别对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进行聚类,得到低比值和高比值两类。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167例患者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的M(P25~P75)分别为0.025(0.015~0.063)和0.023(0.015~0.036)。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及脉管浸润有关(χ2=10.210、6.210、64.315、56.901、19.771,P=0.001、0.045及P均<0.001),但与ER、PR、HER-2、Ki67表达及神经侵犯无关(χ2=3.148、2.260、3.187、0.145、1.384,P=0.076、0.133、0.074、0.704、0.240);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肿瘤大小、ER表达、神经侵犯、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脉管浸润和HER-2表达有关(χ2=7.487、6.680、8.439、13.002、25.856、31.394、19.771、27.921,P=0.024、0.010、0.004及P均<0.001),但与PR、Ki67表达无关(χ2=3.616、1.183,P=0.057、0.277)。聚类后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及临床分期均有关系(χ2=47.300,P<0.001;χ2=14.260,P=0.001),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仅与ER表达有关(χ2=5.136,P=0.023)。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均与乳腺癌患者DFS率相关,比值越高者DFS率越低(预后越差)(χ2=24.124、18.746,P均<0.001)。 结论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高的患者预后不良,此比值可作为评价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中MTA1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MTA1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MT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组织学分型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MTA1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5.6%)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阳性率为54.5%),在Ⅲ和Ⅳ期病例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6.3%)显著高于Ⅰ和Ⅱ期(阳性率为55.2%)(P〈0.05)。结论:MTA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NM分期密切相关,在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包括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女性散发性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结合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从500例女性散发性乳腺癌中筛选出基底细胞型乳腺癌,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散发性基底细胞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在500例乳腺癌中共筛出三阴性乳腺癌77例(15.4%),基底细胞型乳腺癌60例(12.0%)。基底细胞型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学与非基底细胞型乳腺癌并无明显差异。基底细胞型乳腺癌与非基底细胞型乳腺癌相比,其在发病年龄、发病时月经状态及肿瘤TNM分期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二者在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上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散发型基底细胞型乳腺癌倾向于原发灶较大,淋巴结转移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