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2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评价优立新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西力欣作为对照。入选病例61例,其中试验组(优立新)31例,对照组(西力欣)30例。给药方法采用静脉注射随后口服给药的序贯疗法:静脉注射优立新3~12g/天,连续 3~7天,继之口服舒他西林375mg~750mg,每天2次,连续5~7天;静脉注射西力欣3~6g/天,继之口服新菌灵250g~500g,每天 2次,疗程相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6%(25/31)和90%(27/30)。61例患者共分离出致病菌41株。治疗结束后两组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82.14%(23/28)和 69.23%(9/13),毒副作用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6.45%和3. 33%。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无病者因毒副作用而退出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咳喘定口服液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探讨中西医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方法及作用机制。方法 26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服用咳喘定口服液,对照组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记录咳嗽症状、分析诱导痰细胞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咳嗽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比例转为正常者观察组有9例(69.2%),对照组有10例(76.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未发现有副作用者;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咽喉轻度不适。结论 咳喘定口服液与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均可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气管炎症,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咳喘定口服液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蛋白与肿瘤耐药蛋白在肺癌组织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与各种肿瘤耐药蛋白的表达,并分析治疗及其效果和生存情况.结果:不同TNM分期(χ2=6.22,P=0.016)、淋巴结转移(χ2=3.88,P=0.045)、化疗效果(χ2=4.78,P=0.035)及3年生存组(χ2=5.10,P=0.024)的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仅对近期化疗效果产生影响,P值分别为0.035、0.018、0.041和0.021.仅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组和阴性组的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7,P=0.023;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3年生存率、生存时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9.5,P=0.001.结论:突变型p53蛋白的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癌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化疗效果和预后;而P-gp、MRP、GST-π和LRP的检测只能提示肺癌的近期化疗效果;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4.
唑来膦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52例,随机分组。氯甲膦酸二钠(固令)组26例:300mg静注,每日1次,连用5日,继而口服固令胶囊800mg,1日2次,连用15日。唑来膦酸组26例:4mg,静滴,一次使用。两组均以4周为1个治疗周期,4周后可重复使用。结果控制骨痛有效率,固令组61.54%,唑来膦酸组80.77%,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能力固令组有效率为42.30%,唑来膦酸组69.2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唑来膦酸组有效率中显效病例占有较高的比例;两组中血钙均明显下降,前后差异显著(p<0.05),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能有效控制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性癌痛,改善活动能力,降低血钙含量,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
从解剖角度上阐述临床上对臂丛神经根的应用研究的进展:臂丛神经根在麻醉术及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选择性臂丛神经根切断治疗脑性上肢痉挛,臂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移位和移植治疗。随着臂丛神经根的显微解剖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对麻醉学、上肢的神经源性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呼吸病区呼吸道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人(华南地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ⅢB/Ⅳ期)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对112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结果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是13个月,1 a总生存率55.6%,2 a总生存率17.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S评分、化疗次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和分期是影响晚期NSCLC预后的因素,其中胸水是ⅢB期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化疗次数、肝和脑转移是Ⅳ期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中国华南人群中,晚期NSCLC(ⅢB/Ⅳ期)患者和预后生存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有分期、PS评分、TKI的应用以及化疗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拟诊肺部真菌性感染的高危因素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晚期肺癌患者拟诊肺部真菌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并与随机抽取同期同病房收治的48例晚期肺癌患者(无真菌感染)进行比较.结果 50例晚期肺癌患者早期肺部真菌性感染中,36例持续经验性治疗(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或氟康唑),2周内停药,临床疗效良好;9例根据药敏改为二性霉素B治疗,5例改用卡泊芬净.47例控制病情,临床有效率达94.0%;另3例患者死亡 (其中2例合并细菌感染).长期放化疗、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各种侵入性诊疗、伴有基础疾病、白细胞低下等均为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拟诊肺部真菌性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高度重视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拟诊标准,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提高临床控制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哮喘病人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判断哮喘气道炎症及治疗效果的指标。方法: 选择41例哮喘病人和29名健康对照者,通过竞争性PCR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8 mRNA和IL-10 mRNA 的表达量。其中17例哮喘病人在抗炎治疗后也进行了上述检测。结果:哮喘组IL-8 mRNA表达量[(23.0± 5.9)pg/μg总RN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9±0.6)pg/μg总RNA,P<0.05]。健康对照组均有IL-10 mR- NA表达[(5.5±1.2)pg/μg总RNA];哮喘组在治疗前多数无IL-10 mRNA表达。17例哮喘病人治疗后IL-8 mRNA表达量[(7.0±1.6)pg/μg总RNA]比治疗前[(39.9±12.6)pg/μg总RNA]明显降低(P<0.05),激发试验阴性者均有IL-10 mRNA表达[(0.8±0.3)pg/μg总RNA],激发试验阳性者仅3例有IL-10 mRNA表达 [(0.2±0.6)pg/μg总RNA]。结论:动态观察IL-8水平变化,对哮喘病情判断有一定价值;而IL-10表达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抗炎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1984年1~4月,我科在广州市、增城和顺德县作人群变态反应的患病率调查。采用回顾性的病史询问和填写表格的方式,在30多个单位随机抽样调查各类人员,受查人员的年龄,从2个月的婴儿至93岁的老人,共计13308名,男性6708名,女性6600名,其患病率分别为52.89%和55.75%,总患病率为54.31%。皮肤过敏占34.4%,呼吸道过敏占27.2%,食物过敏12.63%,胃肠道过敏占11.73%,药物过敏占6.67%。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为2.19%,其中现在患病者占0.87%,现患过敏性鼻炎者占11.25%,荨麻疹和过敏性湿疹的患病率分别为7.27%和6.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