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中叶酸(FA)、维生素B12(VB12)的浓度,观察MDS的临床变化及与巨幼细胞贫血(MA)的鉴别。结果发现,MDS患者血清中FA、VB1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A患者血清中FA、VB1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表达,探讨TRAIL在AA造血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2例AA患者(AA组)、11例AA治疗后缓解患者(缓解组)、12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TRAIL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AA组、缓解组、对照组TRAIL均有表达;AA组TRAIL的阳性表达率(5.8±3.3)%高于缓解组(2.4±2.0)%和对照组(3.2±2.2)%(P<0.05);缓解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AIL在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的表达阳性率增高,提示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A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髓性白血病伴三系病态造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髓性白血病伴三系病态造血(AML- TMDS)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少见新类型,其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在血象和骨髓象有一定特征。累及三系病态造血是MDS的重要细胞学特征,由MDS发展来的急性白血病往往有TMDS存在。AML-TMDS除形态学特征性改变外,临床显示此类病人具有原发耐药,易早期复发,预后较差等特点。系统回顾初诊为急性髓性白血病215 例,其中AML- TMDS18 例,并就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及重点讨论,有助于提高对这一类型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增加有关[1-2].研究认为,免疫异常所致的CD8+T细胞异常活化后直接损伤造血干/祖细胞,同时Th1细胞增多并分泌TNF-α、IFN-γ等Ⅰ类造血负调控因子,通过Fas途径导致造血干/祖细胞凋亡亢进,是再障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3-5].蛋白激酶Cθ(protein kinase Cθ,PKCθ)作为第二信使在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本实验中我们通过体外抑制PKCθ在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的表达,研究其对Th1及Tc1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蛋白激酶Cθ(PKCθ)的表达及Th1/Th2,Tc1/Tc2的变化,探讨PKCθ在MDS及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外周血标本,MDS-RA 14例,AA 15例,正常人30例,分离PBMC,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PKCθ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 Th1/Th2类细胞因子和Tc1/Tc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MDS及AA患者PBMC中PKCθ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MDS及AA患者Th1、Tc1类细胞因子IFN-γ、IL-2、TNF-α分泌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P<0.05);Th2、Tc2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分泌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MDS及AA患者组间PKCθmRNA表达及Th1/Th2,Tc1/Tc2类细胞因子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DS及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KCθ表达增高,PKCθ可能通过上调Th1、Tc1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雄性激素对鼠巨噬细胞株 (ana 1)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巨噬细胞 ,实验组用雄激素 (0 4μmol L)处理 2 4h ,按巨噬细胞和前鞭毛体 1∶10的比例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Giemsa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限 (感染初期 ,3h ,6h ,12h ,2 4h ,36h ,48h)的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结果 :雄性激素处理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明显高于未加雄性激素的对照组 ,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别愈趋明显 (感染后 12h ,2 4h ,P <0 0 5 ;36h ,48h ,P <0 0 1)。结论 :雄性激素增强杜氏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株细胞感染率及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82例利用纯苯作粘合剂而产生慢性苯中毒的制鞋工人,全是女性。最小的15岁,最大的40岁。工作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6年。在82例中,轻度中毒者69例,中度中毒8例,重度中毒5例。苯中毒的主要表现是造血系统的损伤和神经系统的改变,以及染色体发生变异。临床上有周围血像减少,骨髓像增生低下,表现为出血及神经系统症候群等。经过积极治疗,除一例死亡外其余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对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 T P) 患者62 例1 .5 c m ×3 .0 cm 面积骨髓涂片内的巨核细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数量及质量的变化。发现巨核细胞数、幼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数, I T P 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1 ,而巨核细胞裸核数 I T P 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 P< 0 .05 。对 I T P 时骨髓涂片出现的巨核细胞系的变化原因、发病机现进行了讨论,认为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改变与自体免疫因素有关,血清中抗血小板抗体可破坏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减少,同时该抗体可使巨核细胞出现代偿性增多并引起骨髓巨核细胞形态、数目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反组)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原发病刺激后,引起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细胞暂时发应性增生。临床上不易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组)鉴别。为提高认识,现就反组的一些特点,加以研究。临床资料本组19例反组病人,均系我科1980~1984年住院病人。男11例,女8例,年龄15~74岁,平均31岁。(一)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正>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骨髓衰竭的综合症。我院从1984年11月至1985年2月采用3.5~5.5个月胎龄的胎肝制成单细胞悬液输注(简称FLT)9个病人达40例次,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FLT的9名慢性再障,男3名,女6名;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