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脐周疼痛半月,CT发现腹腔占位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无输血史及冶游史.查体:体温36.6℃,脉搏92 次/分,血压85/62 mmHg,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推动,质地中,无触痛.腹软,脐周偏左可扪及一10 cm×10 cm大小包块,轻压痛,质地硬,边界尚清晰,可轻微推动,未扪及血管波动,未闻及血管杂音.CT示:肝脏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及强化灶,肝门结构清楚,肝内外胆道未见扩张,胃下方胰腺前方可见1个实性占位性病灶,大小为13 cm×12 cm,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腹主动脉旁可见肿大淋巴结;胸片、心电图正常.……  相似文献   
3.
肝钳与肝门阻断的肝损害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不同阻断时刻肝钳与肝门阻断的肝损害以及预防性应用抗氧化剂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SGPT、TB在肝钳组的变化比肝门阻断组表现得更为一过性。而肝门阻断给药组的改变要比非给药组的轻微且恢复得快。(2)肝门阻断时,MDA含量显著升高,机体的T-AOC和SOD下降。而给药组可明显减轻上述改变。(3)随着肝门阻断时间的延长,肝组织损害也相应加重,抗氧化剂的给予缓解了肝缺血和再灌注造成的组织损害。肝钳组由于健肝血供未受干扰,因此,不同阻断时刻肝组织学形态与对照组相似无甚改变。结论:(1)肝钳较肝门阻断的肝损害轻,且实用安全。(2)肝门阻断预防性使用抗氧化剂,可明显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害。(3)肝门阻断时经门静脉较外周静脉输注抗氧化剂,其保护作用更直接、明显  相似文献   
4.
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各项肿瘤标志物在肝细胞癌的表达程度。方法 对82例肝细胞嘲笑因清眙球蛋白(AFP)、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α-岩灌糖苷酶(AFU)及唾液酸(SA)等4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结果 血清AFP、sICAM-1,AFU等指标的阳性诊断率均在60%以上,其中以sICAM-1阳性率最高。而4项指标联合阳性率为95.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AFP、sICAM、AFU及SA能提高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60例大肠癌、21例胃癌、17例乳腺癌、9例正常人血清中sICAM-1的含量。结果大肠癌和胃癌血清中sICAM-1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乳腺癌血清中sICAM-1较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肠癌血清中sICAM-1阳性率较胃癌高(P<0.05),大肠癌血清中sICAM-1的含量与其病程及病理有明显关系。结论测定血清中sICAM-1的含量可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法行肝硬化大鼠肝切除的手术安全性及对肝脏、小肠损伤的影响。 方法:大鼠采用CCl4加乙醇复合法诱导肝硬化模型后行Higgins法70%肝切除。根据术中肝血流阻断法的不同分为A组(Pringle法);B组(半肝血流阻断法);C组(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D组(门静脉转流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阻断时间均为30 min。比较各组手术成功率,肝切除24 h后动物存活率及肝细胞及小肠病理改变。 结果:A、B、C、D组手术成功率各分别为90.9%(10/11)、76.9%(10/13)、80.3%(10/12)、76.9%(10/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后24 h存活率分别为3/10(30%)、10/10(100%)、9/10(90%)、10/10(100%),B、C、D组大鼠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A组肝组织、小肠黏膜明显损伤,除C组小肠黏膜损伤与A组类似外,其他各组肝组织损伤均较A组轻微,且小肠黏膜基本无损伤。 结论:在肝硬化大鼠肝切除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门静脉转流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的手术安全性及肝损伤程度均优于Pringle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由于局部解剖的特点,清晰、快速、准确、安全地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一直是肝P9区外科手术的难题之一。探讨一种简便、实用的解剖方法,能迅速准确地显露肝门区三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外胆管)及分支,是临床成功实施肝脏、胆道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基础,也是提高外科疗效的保证。方法 采用电凝锐性解剖技术对肝门三管道行外科解剖.在游离三管道的基础上对12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行术中选择性肝动脉置管化疗、规则肝叶切除,及门静脉癌栓(PVTT)清除术,对30例肝门部胆管癌(HC)患者行切除术。结果在充分显露肝门区动脉、门静脉和胆管及其大分支後,对89例不可切除肝肿瘤或肿瘤切除後的患者行术中肝动脉置管术(]HAC),导管全部插入病例肝动脉内;在36例合并门静脉大分支或主干癌栓的HCC患者申,32例通过肝叶切除或门静脉主干切开取栓术清除了癌栓:30例HC病变胆管切除率为70%(22/30)。全部病例术中及术后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电凝锐性解剖技术较好地改进了肝门部外科解剖的传统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出血少、局部解剖清晰、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实践证明,只要掌握好肝门部三管道的解剖技巧及要点,应用这一技术可明显提高肝脏、胆道恶性肿痛的切除率.外科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外科解剖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lymphatic metastasis LM)相对罕见,但预后极差.黄志强[1]指出:"肝癌手术时,很少做肝外淋巴结清扫…….肝门部淋巴外科尚存在很大的神秘性和挑战性,有许多对立的主张至今仍悬而未决".我们对肝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治疗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短发夹RNA对肝癌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小片段干扰RNA(siRNA)在肝癌细胞内诱导RNA干扰(RNAi),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因表达,在体外进行RNAi对肝癌治疗的实验研究。方法根据ICAM-1基因设计shRNA片断,构建pGenesil-1/ICAM-1表达载体,转入E.coli菌,并用Lipofectamine tm2000转染HepG2细胞,通过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癌细胞中ICAM-1基因蛋白质表达抑制情况。结果本实验已成功构建了针对ICAM-1基因的pGenesil-1/ICAM-1质粒,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NA干扰(RNAi)能特异而有效地抑制HepG2细胞中ICAM-1基因的表达。结论构建的pchlesd-1/ICAM-1重组质粒能有效抑制ICAM-1基因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和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肝癌患者淋巴细胞与癌细胞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测定。方法 取肝癌患者外周血和手术切取肝癌标本利用MTT法,体外检测32例患者淋巴细胞和癌细胞对1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淋巴细胞平均抑制率与肝癌细胞平均抑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肝癌患者淋巴细胞化疗药敏检测对不可切肝癌选择化疗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