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总结范瑞强教授分期辨证论治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诊治思路和临床用药经验。范瑞强教授认为本病急性期主要分为肝经郁热证和脾虚湿蕴证,可分别运用龙胆泻肝汤和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后期以气滞血瘀证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后遗神经痛患者常见阴虚血瘀证,治疗当以一贯煎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另外重视内外结合,倡导发挥中医外治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80例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万乃洛韦、布洛芬胶囊,外涂三黄洗剂.治疗组另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共75例患者完成疗程,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皮损+疼痛的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痊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8例,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P=0.04).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尺度评分(VAS)为(4.0±1.3)分,对照组为(4.8±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改善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疣毒净内服外洗联合他扎罗汀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多发性跖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疣毒净胶囊内服+疣毒净方外洗+他扎罗汀软膏外涂;对照组39例,采用卡介苗素注射液im+他扎罗汀软膏外涂.疗程8周.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7.5%,优于对照组的56.4% (P<0.01);疗后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10.71%,低于对照组的46.15% (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P<0.05).结论:疣毒净联合他扎罗汀软膏治疗多发性跖疣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湿热蕴脾型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总IgE水平的分布特征,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湿热蕴脾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总IgE水平,其中湿疹167例,特应性皮炎31例,荨麻疹44例。结果:湿热蕴脾型过敏性皮肤病血清总IgE阳性者113例,占46.69%。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以尘螨组合、蟑螂、艾蒿过敏者多见,各占33.88%、15.70%、14.87%,食物性过敏原以蟹、海鱼组合、花生多见,各占16.52%、11.57%、9.91%。结论:广州地区湿热蕴脾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规检测血清特异性过敏原及总IgE有助于寻找相应过敏性,减少或避免接触,可减少疾病反复,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广东省名中医范瑞强教授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范瑞强教授治疗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经验如下:(1)常在辨证内服中药基础上结合针灸与穴位疗法。采用火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炎症性、肥厚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痤疮、寻常疣、鸡眼等;以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治疗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雄激素性脱发、脂溢性皮炎等;用梅花针治疗如斑秃、雄激素性脱发、神经性皮炎、湿疹、皮肤淀粉样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皮肤病。(2)采用中药外洗、外敷、浸泡等中药外用方法治疗感染性、瘙痒性皮肤病。(3)采用中西药混合封包治疗肥厚性、鳞屑较多的皮肤病。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德国MORA—Supe生物共振技术对48例可疑药物相关性皮肤病进行了初步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1岁。手足反复脓疱和脱屑1年,左足趾肿物4个月。体检:双手拇指、食指为主及掌侧大鱼际肌部位、双足趾及双足跖前1/3处可见不规则淡红色斑片,表面有小片状白色鳞屑,局部红斑基础上见深在性小水疱、脓疱,破溃后形成点状或融合成片状浅糜烂面,表面结黄褐色痂,部分趾指甲增厚、变形明显。左足第4趾掌跖关节前端一约4 cm × 3.5 cm × 3.5 cm肿物,质稍硬,表面糜烂,伴较多脓性分泌物渗出及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混合后形成较厚黑色血痂,触痛明显。甲床和足趾肿物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真皮全层和皮下脂肪弥漫性致密小到中等大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形,其间混杂少量炎性细胞,亲表皮现象明显,见Pautier微脓疡。免疫组化检查:异形淋巴样细胞LCA、波形蛋白、CD3、CD45RO、CD4、Bcl-2均阳性,CD8、CD5、CD10均为散在阳性,Ki-67 > 80%阳性,CD79a、CD20、CD30、细胞角蛋白、S-100、Bcl-6、间变性淋巴瘤激酶、HMB45、CD1a、P63均为阴性。诊断:掌跖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2008年7月妊娠5月时开始双手起红斑伴脱屑,在外院行产检时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直服用泼尼松20mg/d。分娩后于2009年2月面部出现蝶形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