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照回顾性分析带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髓内钉组32例(35处骨折),根据AO分型,42A型11处,42B型18处,42C型6处;钢板组42例(45处骨折),42A型10处,42B型22处,42C型13处。平均伤后手术时间在髓内钉和钢板组分别为3d和3.5d。随访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活动度,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别。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8~26个月)。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4min,钢板螺钉组平均为93min。髓内钉组踝关节平均背屈度为13°(0°~20°),钢板组为11°(0°~20°);跖屈分别为41°(30°~50°),47°(30°~50°)。愈合时间髓内钉组平均为3.3个月,钢板螺钉平均为3.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髓内钉固定有1例出现旋转畸形,钢板组有3例出现成角畸形,均为胫骨远端1/3骨折。结论:在治疗胫骨骨折方面,带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都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型血管吻合用支架对血管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研制一种可溶性血管内支架辅助血管断端吻合,并检测该支架在血管吻合的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选用高纯度低分子量明胶为主要原料制备血管吻合用支架,利用该支架进行血管吻合操作,观察支架对血管内膜的作用,并从超微结构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明胶类可容性血管内支架表面光滑,在血管吻合的过程中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与同类支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明胶类可溶性血管内支架具有光滑的外表面,适合于进行血管吻合操作。  相似文献   
3.
探讨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rhBMP-2\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分为:实验组(FS bFGF rhBMP-2)、对照组(FS).于12只成年健康家犬右侧桡骨中上段造成2cm缺损,制成犬桡骨2cm骨缺损实验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实验材料经伤口周围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术后4、8、16、24w进行放射学检查,术后24w,标本进行组织学和骨密度检查,研究其成骨效应.结果表明:实验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使骨缺损得到了成功的修复(P<0.01).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复合rhBMP-2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对犬的骨缺损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单蒂阻隔皮瓣模型,用以观察药物对皮瓣存活长度的影响。方法:以鼠背部中线为中轴,以两侧髂嵴连线为蒂,形成一个1.5cm×6cm的单蒂皮瓣,其全长自皮肌层下与深筋膜游离。下垫置医用硅膜,硅膜以不露出切口又起到阻隔真皮血运为宜:以小三角针用3-0丝线先缝合皮瓣两侧切口,然后将药物加入皮瓣与硅膜之间,再缝合皮瓣的头端;术后单笼喂养7天,取材并检测皮瓣存活的长度,根据均数与总体比较的样本量估算公式,进行模型可重复性推算。结果:单蒂阻隔皮瓣模型在展示10%的分辨率时所需的样本量为26只大鼠,而应用10cm×3cm鼠背部皮瓣模型,则需动物为28只,25%检验水平时所需样本量分别为2只及5只,因此,认为阻隔皮瓣动物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符合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适用于该类实验研究。结论:大鼠背部单蒂阻隔皮瓣模型,是进行皮瓣药物学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本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73~88岁,平均79岁。内固定失败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初次骨折固定方法:PFN(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5例,DHS(滑动加压鹅头钉)固定6例,短重建钉固定2例。患肢活动受限且均有明显疼痛,基本丧失行走能力,8例经常服用止痛药,5例间断服止痛药。13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其中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11例有随访结果,随访时间5~15个月,平均9个月,均可扶助行器或手杖行走,达到生活自理或大部分自理。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导致骨不连或严重畸形,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是一种拯救性的治疗措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Mini外固定架治疗Boxers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明显移位的Boxers骨折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自2007年3月~2008年4月,采用手术治疗的Boxers骨折41例,其中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者为23例(A组),采用可牵引式Mini外固定架固定者为18例(B组).测量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头干角,纪录患者住院时间、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以及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8个月,平均6个月.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6±1.7)d,B组(2.6±1.0)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头干角为(71.0±11.4)°,术后为(16.9±2.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头干角为(65.8±17.2).,术后为(15.7±3.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术前、术后头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为术后(2.3±0.45)个月,B组(2.2±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折愈合后掌指关节活动范围为(68.0±16.8)°,B组为(85.3±9.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牵引式Mini外固定架治疗明显移位的Boxers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无须二次住院手术等优点,是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制一种可溶性血管内支架辅助血管断端吻合,并检测该支架在血管吻合过程中的溶解性能。方法:选用高纯度低分子量明胶为主要原料制备血管吻合用支架,利用该支架进行血管吻合操作,观察支架在体内和体外的溶解性能,并从超微结构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明胶类可溶性血管内支架在体内、体外均具有较快的溶解速度,与同类支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明胶类可溶性血管内支架具有速溶的特性,适合于进行血管吻合操作。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虎口重度挛缩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目的 总结应用外科皮瓣移植修复创伤后虎口重度挛缩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与康复。 方法 从1991年1 月至 2001 年 7 月,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18例,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修复9例,示指近节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修复 8 例,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腹股沟皮管修复8例,以物理测量评价临床疗效,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临床应用 43例,术后41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随访 6~24 个月。术后 6 个月,虎口宽度成人平均增加35 mm,儿童增加34 mm;虎口角度成人平均增加55°,儿童增加60°。 结论 应用外科皮瓣治疗均能够有效开大虎口,应根据患者年龄、损伤机制、局部软组织条件、虎口畸形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对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疾病合并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难度较大.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我们采用股骨近端重建、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髋部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分布。 方法 我院1992 年-2011 年,〉50 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总计2 454 例,分为男、女两组,组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5 组,分析髋部骨折在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分布,不同髋部骨折类型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分布。分析髋部骨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结果 髋部骨折男性占40%,女性占60% ;71-80 岁患者占39.57%,81-90 岁患者占28.24%。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性别(P <0.05,r =13.955) 和年龄(P <0.05,r =111.285) 与髋部骨折相关。 结论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总体上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