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观察盐酸水苏碱对实验性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及不同剂量盐酸水苏碱治疗组,每组各15只。盐酸水苏碱治疗组大鼠在造模完成后分别给予盐酸水苏碱10 mg/kg、20 mg/kg和4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14 d。给药完成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计算脑梗塞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β-catenin、cyclin D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p-GSK-3β的蛋白水平。结果:与脑梗死组相比,盐酸水苏碱治疗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与脑含水量明显降低,β-catenin、cyclin D1和p-GSK-3β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盐酸水苏碱对实验性大鼠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激活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病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收集了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就读的临床实习生120例,随机分为传统教学模式组60例,多种教学模式组60例,收集神经病学理论及临床见习教学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模式在临床见习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教学模式能提高临床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及操作能力,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实践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脑梗死大鼠模型,探讨次乌头碱对神经功能与脑梗死大鼠血清中t-PA,PAI-I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梗死组(CI),次乌头碱低剂量组(HA-L)、中剂量组(HA-M)和高剂量组(HA-H),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动脉闭塞模型,建模成功后,次乌头碱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次乌头碱灌胃0.25 mg/kg,0.75 mg/kg与2.25 mg/kg,每天1次,共给药3 d。给药完成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LISA检测血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I)的含量水平,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印迹法检测ICAM-1与V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脑梗死组相比,采用次乌头碱给药后,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血清中t-PA与PAI-I的含量水平明显下降,脑梗死面积降低,脑组织中ICAM-1与VCAM-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次乌头碱能够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可能与其影响纤溶系统以及ICAM-1与VCAM-1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有作者利用瞬目反射(blinkre—flex,BR)在Bell麻痹病程中进行检测,认为其早期检测异常率可达100%,并且在其后的随访观察中,BR的恢复与否与预后亦密切相关,故BR与面神经F波、面神经电图已成为面神经麻痹的重要电生理检查方法。但不同的检测手段对结果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不同方式对Belt麻痹患者进行BR检测,以期能发现不同的结果描述。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学是一门专科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抽象难懂.在当前神经病学临床见习课中存在学生对神经病学认识不足,患者对教学不配合,带教教师临床工作负担重,对教学工作不重视等问题,影响了见习教学质量.我们通过消除学生畏惧心理,端正对神经病学的认识,注意沟通,加强带教教师的责任心等方法,从而解决神经病学临床见习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梁华峰  王宏  张云霞  张惠丽  余鹃 《临床荟萃》2011,26(23):2025-2028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2518G/A多态性及MCP-1水平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脑梗死(CI)的关系及其与脑梗死病情轻重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00例新疆哈萨克族脑梗死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MCP-1基因-2518G/A多态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中MCp1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MCP-1(178.23±13.5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36.88±15.21)ng/L(t=4.385,P〈0.05);脑梗死患者中、重型组的MCP-1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的MCP-1水平明显高于中型组(P〈0.05);脑梗死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7.439、7.853,P〈0.05);脑梗死重型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轻型组(x2=7.627,P〈0.05)。结论MCP-1基因-2518G/A位点的G等位基因可能是新疆哈萨克族人群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上调MCP-1表达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峰  王宏  张云霞  刘春红  余鹃 《当代医学》2011,17(16):144-145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h、24h、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IHSS6h、24h、7d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面神经麻痹与其他用围神经疾病的关联。方法:对面神经麻痹病人同时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H反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面神经麻痹病人MCV、SCV及H反射测定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麻痹病人与其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面神经麻痹与其他周围神经疾病的关联.方法:对面神经麻痹病人同时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H反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面神经麻痹病人MCV、SCV及H反射测定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麻痹病人与其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