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NRS-2002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性登记东莞市人民医院2017-07-01—2018-06-30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应用NRS-2002对其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按3分、3~4分、5~7分划分为低、中、高风险3组,比较其发病6个月后全因病死率、LOS及住院费用。结果共186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完成随访,年龄(67.9±5.7)岁,男101例(54.3%)。结果显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6个月后全因病死率、LOS及住院费用均随着营养不良的级别增高而显著增高(P=0.005、0.027、0.008),即使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6、0.014)。其他影响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因素包括吞咽功能障碍、合并糖尿病,中风严重程度,酗酒及独居(P=0.031、0.037、0.024、0.049、0.048)。结论营养不良风险是重症脑血管病后6个月全因病死率,LOS和住院费用的独立预测因子,应用NRS-2002可以早期、准确识别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尤其高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各种常见原因,提高神经内科护士与患者防跌倒的意识和进一步制定各类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方法将2008年在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脑梗塞的住院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患者新入院后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并采取防跌倒知识的宣教等干预,非干预组不给予跌倒风险评估,仅进行常规宣教。并对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归类比较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较非干预组患者发生跌倒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结论跌倒风险评估能减少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跌倒事件,且能提高护士及家属关注跌倒的意识,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两种抗凝方法对伴有低血小板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患者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抗凝效果及护理。方法 将 1 2例低血小板的 MODS患者 3 6人次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 CVVH)治疗中的抗凝方法分为两组 :无肝素组 ( NH组 )和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加盐水冲洗组 ( COM组 ) ,观察各组 1 2 h内的抗凝效果、出血情况、血小板的变化 ,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NH组出血例次较 COM组多 ( P<0 .0 0 5 ) ,两组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经 1 2 h治疗后 NH组血小板数下降显著 ( P<0 .0 5 ) ,而肌酐清除率低 ( P>0 .0 5 )。结论 伴有低血小板的 MODS患者CVVH治疗时采用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加盐水冲洗抗凝比无肝素抗凝效果好 ,对血小板影响小 ,不增加出血危险。良好的护理管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在ICU是最常见的抢救治疗方法,放置气管套管后发生堵塞临床少见。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我科在2002年11月-2004年6月出现气管套管部分堵塞患者18例,但因发现及时,抢救措施正确,无一例患者死亡。为此,我们对发生气管会管堵塞的原冈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伴失眠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进行失眠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失眠的评估采用标准的失眠问卷,抑郁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S),焦虑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S)。比较失眠及非失眠2组间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 67例(29.8%)存在失眠。失眠患者入院NIHSS评分及HDS评分较非失眠者更高(P0.05),卒中前失眠更常见(52.2%vs.12.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前失眠症状(OR=2.729,95%CI=1.550~4.804,P=0.001)及HDS(OR=1.240,95%CI=1.158~1.327,P0.001)均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伴失眠十分常见。卒中前存在失眠症状以及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是伴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低白蛋白血症与卒中6个月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资料,随访至出院6个月并完善MMSE量表检查;按照卒中后6个月内有无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分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期低蛋白血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408例入组患者中57例(14.0%)合并低白蛋白血症,6个月随访时124例(30.4%)出现PSCI。PSCI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均值水平显著低于非PSCI组[(35.3±4.6)g/L vs.(38.6±3.5)g/L,P=0.033],且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PSCI组(20.2%vs.11.2%,P=0.017)。校正年龄,高血压,基线NIHSS和Fazekas评分等因素后,血清低白蛋白血症与PSCI显著相关(OR=1.989,95%CI:1.122~3.525,P=0.019)。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低白蛋白血症是PSCI的危险因素,及时纠正可能有助于减少PSCI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连续入选住院的首次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24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12例,75 mg/d)、阿司匹林组(112例,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在出院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记录出血、缺血事件及消化道不适症状.主要随访终点指标:再次脑梗死;心肌梗死;CT证实的颅内出血;消化道或牙龈、皮肤出血.结果 氯吡格雷组失访7例,阿司匹林组失访9例.氯吡格雷组脑梗死复发率为5.7%,与阿司匹林组(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9),氯吡格雷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阿司匹林组低(7.6%vs16.5%,P=0.043).结论 氯吡格雷在非心源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疗效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相当,而消化道不良反应较阿司匹林少.  相似文献   
9.
重症脑卒中病人家属参与鼻饲护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的最佳护理模式。方法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病人的家属参与鼻饲营养护理的全过程;对照组(36例)护士遵医嘱进行鼻饲护理。结果观察组病人胃肠道反应和误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家属对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各项护理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属参与鼻饲营养护理可减少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过程中胃肠道反应及误吸的发生,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脑卒中患者263例,按入院日期奇偶数分成A组135例、B组128例,A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B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两组入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出院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系统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