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短程化疗含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两组方案在抗结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初治菌阳肺结核100例,予含SM方案(2HRZS/7HR)化疗50例,含EMB方案(2HRZE/7HR)化疗50例。每月检查痰结核菌一次(涂片三次,培养一次)。停药后继续追踪两年。结果痰菌2个月内转阴者,SM组29例,占63%;EMB组18例,占38%,p<0.05,有显著性差异。需延长强化期者:SM组16例,占35%;EMB组26例,占55%,p<0.05,有显著性差异。复发病例,SM组2例,占4%;EMB组3例,占6%,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含SM方案化疗的病例其痰菌转阴时间比含EMB方案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结核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结核病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治疗前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6个月末观察组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观察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CD4+T细胞、CD8+T细胞、IFN-γ和IL-4呈现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针对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结核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开展从免疫治疗和结核病疫苗设计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诊疗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血清ADA检测对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ADA,血行播散型肺结核47例,继发型肺结核49例,肺癌52例,肺部感染28例,对照组18例。结果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组ADA值明显高于继发型肺结核组、肺部感染组、肺癌组和对照组(P0.05),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组ADA阳性率高于继发型肺结核组、肺部感染组和肺癌组(P0.05)。结论血清ADA值的增高对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参考意义,并与继发型肺结核、肺癌、肺部感染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结核早期诊断和抗结核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SLE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结核分型中血行播散型占33%(32/98例),浸润型占65.6%(65/98例),合并其它部位感染55%(54/98例),PPD试验阳性率56.1%(55/98例),抗结核治疗有效率90%(88/98例)。结论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易诱发肺结核,活动性病灶更易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菌阳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后其血清结核抗体与痰菌转归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化疗前及化疗期,每月检测血清特异性结核抗体PPD-IgG(ELISA法),同时做细菌学检查(涂片+培养).停药后继续追踪两年.结果:74例中,结核抗体(Anti+TB)呈持续强阳性反应者2例(复治),化疗无效.余72例,结核抗体与结核菌之间显示出五组关系,①抗体与痰菌同时转阴,占5.56%(4/72);②痰菌转阴,抗体仍阳性,占44.44%(32/72);③化疗后抗体才转阳,占16.67%(12/72);④抗体持续阴性,占26.39%(19/72);⑤抗体先于痰菌转阴,占5.56%(4/72).痰菌转阴时间:第一、五组最长;初治者第四组时间最短,平均1.46个月;复治比初治转阴时间长;复发病例仅见于二、三组.结论:①抗体早转阴者,痰结核菌转阴时间晚;②抗体比痰菌晚阴者,有结核复发可能;③抗体阴性:初治者,抗结核疗效好,复治者则反之;④抗体持续强阳性者,痰菌难以转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链置换扩增(SDA)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的临床意义和可信性。方法应用SDA技术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直接检测了453份结核性样本,其中痰标本332份、胸腔积液78份、脑脊液43份。结果332份痰标本培养阳性131份,其中110株(涂阳88份)为MTBC,21株(涂阳20份)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在110份证实有MTBC、21份证实有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样本中,SDA和FQ-PCR的敏感性分别为99.1%和95.2%,特异性分别为94.6%和95.2%。在311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中,SDA和FQ-PCR的阳性率分别为55.3%(172/311)和47.0%(146/311)。121份结核性胸腔积液、脑脊液样本中,分枝杆菌阳性20例,经鉴定其中19例为结核分枝杆菌,1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SDA和FQ—PC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3.4%(52/120)和33.4%(40/120)。SDA技术设立的内扩增质量控制(IAC)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自动检测分析系统能快速、特异地检测临床样本中MTBC,设立IAC可提高结果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7.
林庆裕  董海平  徐建辉  邹永红  陈志成 《新医学》2011,42(2):102-103,138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以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21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均予积极诊断及早治疗,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抗结核药、鞘内注药、脑脊液置换、糖皮质激素、降颅内压或手术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15例中治愈154例(71.6%)、好转35例(16.3%)、无效10例(4.7%)、死亡16例(7.4%)。结论:早期诊断与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与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核性脑膜炎组(46例)、对照组(18人)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数值,并与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与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无相关性.抗结核治疗8周后,结核性脑膜炎好转组的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值与恶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健康对照组;不能单一通过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数值去判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严重程度以及预测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胸膜炎胸液吸收及防止胸膜肥厚的影响。方法将148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糖皮质激素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两组在给予规律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每日加用糖皮质激素药物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口服每次1片(含药20mg),1~2次/d,对照组不加用任何药物。结果观察组胸腔抽液总量为(2759.4±492.7)ml,对照组胸腔抽液总量为(3412.4±512.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胸膜厚度为(1.04±0.18)mm,对照组胸膜厚度为(1.37±0.2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积液的渗出起到抑制作用,并能促进积液的吸收,抑制或降低胸膜粘连厚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牛分支杆菌菌苗(M.Vaccae)应用于老年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106例,随机分入微卡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3例),化疗方案均为3HRZE/6HR,治疗组加用M.Vaccae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胸部X线变化、痰菌、免疫功能状态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两组在症状体征、肝肾功能、体液免疫等指标的对照中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CD3、CD4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在病变吸收、空洞缩小、痰菌阴转、NK细胞上升、PPD阳转等方面,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无明确因M.Vaccae导致的副作用。结论M.Vaccae可加快老年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病变吸收、空洞缩小、痰菌转阴的速度,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