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抗氧化的影响。方法:将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5例。2组予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盐酸曲美他嗪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2组心功能、气虚血瘀证评分、疗效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 (ET-1)、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前减少(P 0.01),且观察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气虚血瘀证症状评分显著下降,观察组气虚血瘀证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77%,对照组为76.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中vWF、ET-1、MDA水平降低及SOD水平升高,且观察组血中vWF、ET-1、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及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显著,且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发挥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m RNA水平探究人脂肪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在SD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及炎症机制。方法 选取15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3只。给予各组大鼠背部皮肤45Gy电子线照射,分别于照射后0周、1周、2周、3周、4周后处死并取组织标本,检测皮肤组织内炎症因子m RNA水平。选取35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n=7)、PBS组(n=14)和ADSCs组(n=14)。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PBS组和ADSCs组大鼠背部皮肤给予45Gy电子线照射,辐射后48h起,每72h完成1次注射,共5次,PBS组的大鼠注射1ml PBS,ADSCs组大鼠注射1ml含ADSCs的PBS,共注射5次。观察大鼠皮肤大体形态及病理组织学损伤,进行皮肤损伤评分,同时检测大鼠皮肤组织内炎症因子m 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辐射后2d,两组大鼠的Douglas and Fowl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后4~10d,ADSCs组大鼠的Douglas and Fowler评分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眼睑缺损患者给予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术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2年1月医院治疗的眼睑缺损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6)与对照组(36)。对照组给予任意皮瓣转移修复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术治疗。对两组术后随访半年,对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在切口愈合情况方面,观察组术后6个月甲级愈合34例,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甲级愈合17例相比显著增加,愈合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术后发生率8.33%与对照组总发生率30.56%相比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总满意度88.89%与对照组总满意度66.67%相比明显增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眼睑缺损患者给予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可对切口愈合进行明显改善,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有助于患者对治疗满意度的提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皮下脂肪微创冷冻减脂实验的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低温组(0 ℃组、-20 ℃组、-40 ℃组、-60 ℃组、-80 ℃组)以及室温对照(Control组),利用不同低温干预造成大鼠皮下脂肪局部冷损伤,观察脂肪厚度及病理学改变。结果:超声示各低温组均有不同程度脂肪厚度减少,在无皮肤损伤情况下低温-60 ℃干预60 s时脂肪厚度减少最为明显(P <0.01)。病理学显示局部冷冻后随着温度的降低,炎症细胞浸润与脂肪细胞破坏愈加明显,在低温-60 ℃干预60 s 3 d后脂肪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达到峰值(P <0.01)。与Control组比,-60 ℃组脂肪组织内NF-κB-p65在第2 周时表达明显上升,TGF-β1在第4周时阳性表达明显上升(P <0.01)。-20 ℃组TUNEL染色细胞凋亡逐渐增多,-60 ℃组干预60 s3 d后细胞凋亡最明显(P <0.01)。结论:采用低温探针技术在低温-60 ℃干预60 s条件下,可建立稳定的SD大鼠皮下脂肪微创冷冻减脂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偶"风筝"皮瓣在面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其美学效果。方法对15例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对偶"风筝"皮瓣修复,其中良性病变9例,恶性肿瘤6例。皮瓣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缺损的横径,两个对偶皮瓣的总长度为缺损的2~3倍。将两个皮瓣相向创面推进修复创面,直接缝合。结果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相同或相近,瘢痕不明显。结论对偶"风筝"皮瓣能有效修复面部中等面积创面。  相似文献   
6.
痤疮(Acne vulgaris)是一种好发于脸部、前胸、背部等各皮脂腺分泌较多的部位,在临床上常为丘疹、粉刺、结节、脓疱、囊肿及瘢痕等皮损表现,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的病因明确,主要是由皮脂腺过度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增殖、毛囊周围的炎症反应等各种因素共同引起[1 ].近年来,光疗法治疗痤疮逐渐被认可推荐,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可降低耐药性风险,主要有光动力学疗法、可见光疗法、强脉冲光以及激光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颜面部外伤急诊清创行美容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因颜面部外伤进行清创缝合的患者126例,采用整形美容缝合技术进行,观察临床愈合效果,并进行回访,评估术后疤痕情况。结果126例患者面部伤口愈合优良,拆线后皮肤表面平整,对位清晰,伤口呈细线样表现。术后随访1年,无明显色素沉着,伤口瘢痕不明显。结论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应用于颜面部急诊清创具有良好的临床愈合效果,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路法眼袋整形术中切口的设计、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的形成以及眶隔脂肪处理的重要性,观察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应用于眼袋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88例下睑袋明显者,采取睑缘入口(外路法)手术,切口与外眦隐沟线平行,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适当祛除或重置眶隔脂肪,缝合睑缘眼轮匝肌瓣与上提的肌皮瓣形成双层瓦合肌瓣,对合修整切口皮肤并缝合.结果 388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整体效果满意,其中皮肤松弛明显者168例,颧面沟凹陷者62例,眶脂肪突出明显者158例,采用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能保留更多下睑条状轮匝肌嵴,术后均无睑外翻发生.其中260例患者随访1~2年,下睑形态自然,未见明显手术瘢痕,无睑缘退缩.结论 在外路法眼袋整形术中,切口的设计、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的形成以及眶隔脂肪的恰当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微针真皮泵注射技术在面部片状瘢痕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整形美容科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面部片状瘢痕患者20例,采用微针真皮泵注射治疗,1个月注射一次,治疗周期为3个月。比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评分。结果 治疗前VSS评分(12.4±1.4)分,治疗后1个月VSS评分(8.9±1.2)分,治疗后3个月VSS评分(4.7±1.0)分,治疗后6个月VSS评分(1.0±0.8)分。结论 微针真皮泵注射技术治疗面部瘢痕效果满意,可有效消除面部瘢痕增生。该技术操作简单,疼痛轻,单点注射剂量小且稳定,深度可控,适用于片状瘢痕的早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清创缝合是急诊外科的基本技术,既往基层医院一般除了颜面部损伤,其余身体部位损伤均采用直接间断缝合,如此处理能保证急诊清创的快速性,但往往创面留下明显的瘢痕。本次研究对部分四肢切割伤患者行急诊清创时采用美容缝合技术,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台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急诊处理的65例四肢切割伤患者,男性38例、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