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Q T离散度 (QTd)诊断心绞痛的价值及其诊断指标。方法 :记录 5 8例肯定冠心病 ,87例临床诊断心绞痛及 3 1例健康者阵发性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及胸痛缓解后 3 0min内的 12导联体表心电图 ,测定它们的QTd及校正的QTd(QTcd) ,计算胸痛发作时的 :①QTd增大至≥ 65ms。②QTd增大至 80ms。③QTd增大≥ 5 0 %。④QTd增大 5 0 %并达 80ms以及缺血性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 0 .1mV的病例数及发生率。结果 :①肯定冠心病和心绞痛组的QTd、QTcd及ST段压低胸痛发作时均较发作前显著增大 ,胸痛缓解后则恢复至接近发作前水平 ,而正常对照组变化不明显。②QTd的 4个指标对肯定冠心病和心绞痛组心绞痛的诊断阳性率均高于缺血性ST段压低 ,其特异性和准确性以QTd增大≥ 5 0 %并达 80ms最高。结论 :冠心病阵发性胸痛发作时QTd明显增大 ,以胸痛发作时QTd增大 5 0 %并达80ms作为判断心绞痛的QT离散度指标较为合适 ,动态观察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和发作后的QTd变化对诊断心绞痛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生物阻抗法心排血量监测在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7例,应用生物阻抗法和温度稀释法(TD)同时测定心排血量(CO)及其他相关参数,对两种方法所测数据进行自体配对相关性分析。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C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示相关系数为0.90,阻抗法和温度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生物阻抗法是一种无创、简便、连续的测定心输出量的方法,能较客观地反映心功能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次心肌梗死(MI)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2000年5月~2005年04月间在我院完成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首次MI的126例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前、侧壁MI 58例,下、后壁MI 47例,后、侧壁MI 16例,不详者5例;曾予溶栓治疗者46例,明确成功31例;MI前、后有心绞痛发作者分别占39.7%和46.8%.结果①126例中,单支、双支和3支或4支(合并中间动脉)病变者分别占31.7%、29.3%和31.4%,无明显狭窄或正常者仅占7.6%,合并左主干病变者占2.7%.MI前有心绞痛史者≥3支病变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心绞痛史者(38.2%比27.3%,P<0.01),而溶栓者明显低于未溶栓者(29.5%比36.4%,P<0.05).②推测梗死相关动脉(IRA)的狭窄程度为100%闭塞、95%~99%次全闭塞、70%~94%严重狭窄、50%~69%临界狭窄者分别占25.5%、31.6%、32.9%和4.5%,而<50%者仅占5.5%;③126例患者中至少有1处主要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0%、≥90%、≥95%和100%闭塞者分别占86.2%、76.4%、57.3%和38 6%;79%的患者需要行血运重建治疗.结论首次MI患者,多存在多支和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其梗死相关动脉残余狭窄严重;绝大多数需血运重建治疗;对MI前、后无心绞痛发作和溶栓治疗成功者也都有必要常规行冠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评价药物溶栓加体外超声助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北京东健电子科技发展公司生产的SUT-C-III型高频超声心血管病治疗仪给予体外超声助溶治疗,自动心超探头同时安置于心超第I区和心超第II区,超声频率800kC/s,脉冲移动式,声强0.75~1.25W/cm2,初始药物溶栓时助溶60~90min,以后每日一次,每次30min,以7~10d为一疗程。结果体外超声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77.9%),平均再通时间[(57±13)min],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63.93%),平均再通时间[(78±16)min]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同时能减少死亡率和再梗死率,明显地改善左心室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无特殊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药物溶栓的基础上加体外超声助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无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奥美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将116例原发性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奥美沙坦、氢氯噻嗪早8:00口服治疗,持续3周;对照组予以贝那普利、氨氯地平,早8:00口服治疗,也持续3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测量记录血压,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超声观察心脏肥大情况。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降压疗效和抑制心脏肥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前者的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奥美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中度高血压优于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的疗效,且能够减轻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某医院2012年1月至6月入院治疗中风偏瘫的60例患者,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头针、体针、梅花针叩刺等多种针灸手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一个月以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5%,对照组总有效率82%,两组进行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具有显著疗效,与单纯的针刺方法更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PTCA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冠心病(C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PTCA;观察组PTCA中设置缺血预适应(IP)方式。分别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6、12、24、48、72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随访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术后cTnI升高者分别为29例(24.2%)、2例(67%),P〈0.05;CK-MB升高者分别为7例(5.8%)、1例(3.3%),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4.8%和18.5%,P〈0.05。证明IP对PTCA术造成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检测cTnI诊断心肌损伤比CK-MB更敏感,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经验和教训,以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6年3月-2003年2月治疗的446例RFCA。快速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7例,占33%,房室旁道参与心动过速272例,占61%,其中显性旁道60例(A型预激43例,B型预激17例),隐匿性旁道212例(左侧隐匿性旁道139例,右侧隐匿性旁道7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5例,占1.1%。右室特发性室速4例占0.9%,房性心动过速7例占1.6%,心房扑动5例占1.1%,均先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最佳靶点进行消融。结果 消融总成功率为97.4%,总复发率为2.6%,并发症发生率为1.3%,无死亡病例。结论 RFCA已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简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目的地预测和降低并发症,识别和正确处理分析特殊病例,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4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d入院.有高血压史10年.人院查体:血压1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0次/min,率齐,无杂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57.2 ng/ml肌钙蛋白Ⅰ 8.7 ng/ml,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心电图示V1-V3导联ST段轻度上抬,V3-V5导联ST段改变,T波倒置.  相似文献   
10.
杨政杰  韩冰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137-137
我院用推拿同时配合牵引、物理疗法治疗各型颈椎病5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观察组55例均系住院患者,男33例,女22例,年龄31~67岁,病程1个月~10年。55例患者均进行颈椎CT或MRI检查明确临床诊断。神经根型34例、椎动脉型3例、交感神经型1例、脊髓型2例、混合型15例。对照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26~58岁,病程1周-1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