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对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92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研究组给予锁骨钩钢板治疗。结果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6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骨钩钢板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对骨科不同年龄段病人的镇痛效果,并为不同手术部位的镇痛找到最佳方案。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的骨科围手术期需要镇痛治疗患者320例,其中男152例,女168例;年龄21-78岁,根据手术部位分为上肢、脊柱、关节、下肢四大组,各组按照完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分为A、B两组,其中上肢、脊柱、下肢组分为A组:超前镇痛+术后硬膜外阻滞;B组:超前镇痛+术后多模式镇痛。关节组分为A:超前镇痛+术后关节局部镇痛;B组:超前镇痛+术后外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的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呕吐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结果术后当天至术后2d,B组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3-5d,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当天至术后第5d内,B组使用哌替啶的次数显著少于A组(P〈0.05);出现呕吐的次数也低于对A组(P〈0.05)。结论在骨科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超前镇痛联合术后多模式镇痛对患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在关节手术后持续外周神经阻滞较关节腔及周围局部给药镇痛效果更好并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少术后呕吐、嗜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对37例Pilon骨折均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结合内侧薄型解剖型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5个月-2年,术后根据Teeny等制定的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其中优24例,良10例,可3例.结论 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应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内侧薄型解剖型钢板固定,术后配合康复理疗治疗 Pilon骨折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伤口骨折复位情况和愈合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活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Lysholm值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早期康复和功能锻炼相结合、心理康复和功能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功能康复疗效显著,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内侧或外侧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PPO)治疗A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伤科确诊的88例A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均接受MIPPO术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88例患者分为内侧固定组(n=44)和外侧固定组(n=44),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等指标。结果内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外侧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1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术后均成功随访≥6个月,其中内侧固定组平均随访8. 35个月,外侧固定组平均随访8. 29个月。2组切口感染、钢板弯曲、延迟愈合、踝关节疼痛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末次随访踝-后足功能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行内侧或外侧MIPPO的短期疗效接近,但内侧固定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和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也是引发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重要因素,因此采取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我院在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中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腰椎滑脱患者60例,分成A、B、C组,分别进行行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自体骨植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术后定期随访,比较其术后效果。结果术后1年各组患者腰椎滑脱均获完全复位,未出现固定螺钉松动、拔出、断裂及腰椎再滑脱现象。椎体融合率A组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Naka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腰椎滑脱患者因合理选择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