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50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effects of mebendazole (Meb), albendazole (Alb) and albendazole sulfoxide (AlbSO) on metacestodes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b and Alb exhibit less effect on protoscoleces in vitro, but in vivo the protoscolicidal effect of Meb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lb. Both Meb and Alh are efficacious in the treatment of mice infected with secondary cysts of E. granulosus. In terms of the minimal effective dose required, the occurrence of collapsed and shrunk cysts after treatment, the drug-induced damage on the germinal lay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ug content in the cyst wall and the damage of germinal layer, the effect of Meb on metacestodes of E. granulosu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lb.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lower drug absorption rate and thickening of the adventitia during longer disease course are the two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Meb and Alb, hence suggesting that increase of Meb absorption may be expected to rainse the therapeutic  相似文献   
2.
自1979年以来,我们从药理、免疫、生化、病理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对吡喹酮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3篇,主要获得以下一些结果。(1)吡喹酮对血吸虫具有3种主要药理作用,即兴奋虫体活动,挛缩虫体肌肉和损害虫的皮层。 (2)吡喹酮兴奋虫体活动并非通过神经介质,可能是吡喹酮本身对血吸虫具有5-羟色胺样作用,或是一种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3)吡喹酮引起血吸虫挛缩及损害虫的皮层均与虫的Ca~(2+)的存在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受Mg~(2+)制约。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虫的皮层细胞质的Ca~(2+)含量明显增加,而肌层的Ca~(2+)含量则明显减少,并认为吡喹酮改变Ca~(2+)在虫体内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小拐和白碱滩两地,从20只大沙鼠的耳组织徐片上查出9只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经测量69个原虫,平均大小为4.71±0.71×2.35±0.44μ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较沙鼠利什曼明显为小,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动物实验感染结果表明,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接种到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可使小鼠产生皮肤溃疡和转移性皮肤损害,小鼠最后死于全身性感染。在远交系小鼠(昆明株)的足垫组织内,利什曼原虫可引起足垫局部短期肿胀,旋后消退,在外观正常的足垫皮下组织内,原虫可持续7个月以上。当原虫被注入黑线仓鼠的睾丸内后,产生睾丸局部感染,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鼠睾间质部位的巨噬细胞内,在曲细精管内的一些塞氏细胞中也有原虫寄生,偶而也发生转移性皮损。在长爪沙鼠耳组织内,原虫能持续14个月以上,并且可使鼠耳发生溃疡。 上述各项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大小、对4种实验动物所致的病变都与沙鼠利什曼原虫不同,对自然宿主大沙鼠的耳组织和远交系小鼠的致病力又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异。作者认为,该地大沙鼠耳组织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可能是一个新种(或新亚种),宜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分类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4种治疗贾第虫病常用药物的优缺点,对确诊的贾第虫病患者195例进行了研究。病人分为5组:1. 痢特灵组53例,8毫克/公斤/日×7;2. 硝基咪唑吗啉(Nimo-razol)组51例,1~5岁125毫克2次/日、6~10岁125毫克3次/日、10岁以上250毫克2次/日,均连服5天;3. 灭滴灵组38例,1~5岁125毫克2次/日、6~10岁125毫克3次/日、10岁以上250毫克2次/日,均连服7  相似文献   
5.
犬长期感染肺吸虫后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犬长期感染肺吸虫后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发现,肺组织除虫体移行及虫卵沉积引起的损害外,还见增厚胸膜内有大量血管出现;肝细胞示浊肿及空泡变性,并有灶性蜂窝状病变形成;肾小球呈萎缩、坏死及玻璃样变、肾小管上皮有变性及脱落;脾包膜增厚,脾小体减少,并有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认为犬的上述病变,与长期营养不良及虫体代谢产物的持续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棉鼠丝虫为筛选抗丝虫新药的虫种之一。该虫寄生于棉鼠胸腔内,取材简易,且筛选出的有效药物,用于临床试治丝虫病人能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果。作者从感染棉鼠丝虫131~136天后,血微丝蚴密度为218~408条/mm~3的2只棉鼠胸腔内取出雌雄成虫,制作连续切片,用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成虫的角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金色田鼠感染曼氏血吸虫或日本血吸虫后所引起的肾脏病理损害,并提出了伴随这种损害而形成去氧核糖核酸免疫复合物的可能性。实验均用雌性金色田鼠,体重为100~120克。分别感染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菲列宾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及日本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在不同时间剖杀动物。采取灌注法检虫计数,并在灌注前取出肾脏,将部分肾脏立即放入任氏甲醛固定液中固定,部分肾脏放在-58℃内冰冻保存。前者按常规制片,用苏木素伊红及过碘酸-Schiff染色,作组织学检查。后者留作兔血清抗金色田鼠球蛋白的制备,并观察金色田鼠肾脏对免疫荧  相似文献   
8.
很多研究指出,化学致癌原具有促进细胞增生的作用。本文作者于1973年的研究中,亦发现曼氏血吸虫病小鼠,由于虫卵所导致的肝细胞病变,可因应用海蕙酮而促使恶化。本文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证实以往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细粒棘球蚴囊的内外囊连结紧密,外囊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其内的新生血管以肝侧较多,而在寄生虫侧未发现任何管样结构;外囊含有DNA、RNA、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酚类物质、网状和胶原纤维等成分;内囊除上述生化物质外,还示有钙质小体及酸性粘多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克拉玛依地鞠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infantum)在猴体内的寄生特性,共用4只恒河猴(Macacamulatta)进行了研究,其中3猴分别经部皮下接种从当地皮肤利会上曼病患者的皮损组织以及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majorwui)胃内分离出来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另一只猴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