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来,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成员C-KIT基因的异常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C-KIT突变中,8号外显子突变(mutKIT8)和17号外显子突变(mutKIT17)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其在伴有t(8;21)或inv(16)的AML中较常见,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C-KIT突变预示着有较高的复发率,预后不良,特别是mutKIT17;伊马替尼通过抑制C-KIT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对伴有C-KIT突变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而那些伴有C-KIT激酶结构域D816密码子突变的恶性细胞对其不敏感,但对达沙替尼、PKC412、AP23464、AP23848等敏感。可见,筛查C-KIT突变对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增液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渭阳  王棣州 《陕西中医》2002,23(7):654-655
增液汤出自清朝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玄参、麦冬、生地三味药组成。是为治疗热病津液耗伤所致的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之症而设 ,即所谓热结阳明中的“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吴氏认为本方“妙在寓泻于补 ,以补药之体 ,作泻药之用 ,既可攻实 ,又可防虚。余治体虚之温病 ,与前医误伤津液 ,不大便 ,半虚半实之症 ,专以此方救之 ,无不应手而效。”后世多用此方治疗津液不足的便秘症。本方养阴滋液 ,力专效宏 ,笔者在临床中对阴液不足引起的其它病症 ,运用本方加味治疗 ,亦取得满意疗效 ,现举数案报道如下。   1 妊娠羊…  相似文献   
3.
李渭阳  赵亚宁 《陕西中医》2002,23(11):1056-1056,F003
系统性红斑狠疮 (SLE)是以多系统损害伴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理主要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各脏器沉积。但病因至今未能确切明了 ,西医认为与感染、免疫、环境、激素、遗传缺陷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医一般归属为“水肿”、“痹证”、“虚劳”、“咳嗽”等范畴 ,但病因说法不一 ,总归有虚、热、湿、瘀、毒几方面。SLE变化多端 ,病变累系多统多脏器 ,临床表现见脱发 ,发热 ,关节痛 ,出斑 ,口腔溃疡 ,口干 ,消瘦 ,乏力 ,贫血 ,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 ,蛋白尿 ,肺功能下降等 ,既往将其分为 5型。即 :热毒炽盛型 ,阴虚内热型…  相似文献   
4.
伴t(8;21)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kit和JAK2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伴t(8;21)M2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蛋向酪氨酸激酶家族中c-kit和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78例伴t(8;21)M2患者中c-kit基因8号与17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 检测患者JAK2 V617F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78例伴t(8;21)M2患者中27例(34.6%)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mac-kit),6例(7.7%)检出JAK2 V617F突变,未见同一患者同时发生mac-kit和JAK2V617F突变. ②c-kit/JAK2 V617F突变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为23.0(4.4~167.0)×109/L,明显高于野生型c-kit和JAK2患者[14.4(1.6-97.4)×109/L](P<0.05),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CD117表达水平以及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it突变型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为23.1(4.4-167.0)×109/L,与野生型组[16.0(1.6-97.4)×109/L]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JAK2 V617F突变患者仅6例,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 ③c-kit/JAK2 V617F突变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与野生型组相近(分别69.6%与80.0%,P>0.05),但c-kit/JAK2 V617F突变组患者的2年持续完全缓解(CCR)率低于野生型组(分别26.7%与56.1%,P<0.05);两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8%与58.6%,P>0.05).结论 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的c-kit和JAK2基因突变在伴t(8;21)M2型AML患者中较常见,并且与白细胞数量增高相关;其中c-kit突变更为频繁,但同一类的两种突变一般不会同时出现于同一患者;伴有此类基因突变的患者复发率高,预后较差;筛查此类基凶突变对于今后的靶向治疗以及了解临床预后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移植物非去T细胞的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激活与供受体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和HLA-Cw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48例行无关供体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P和PCR-SSOP方法 检测供受体KIR基因单体型和HLA-Cw位点,免疫组化监测这些患者移植后CMV感染情况.结果 供受体HLA-Cw相合33例,不合15例,CMV激活率分别为48.5%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2375),供受体均属于HLA-C1组的有37例,均属于HLA-C2组11例,CMV激活率分别为64.9%和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P<0.0001).供体为KIR单体型A的移植有26例,供体为KIR单体型B的移植有22例,CMV激活率分别为57.7%和5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5941).供体激活性KIR基因小于、等于受体的激活性KIR基因的有34例,CMV激活率为70.6%,供体激活性KIR基因大于受体激活性KIR基因的有14例,CMV激活率为1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P=0.0004).结论 在无关供体HSCT中受体和供体不同激活性KIR的数量和HLA-Cw位点差异可能与CMV激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KIR/HLA)受配体模式及移植后抑制性杀伤免疫球蛋白类受体(iKIR)的表达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对14对HLA半相合供/受者移植前进行KIR与HLA分型,同时分析KIR/HLA的受配体模式,用四色流式细胞技术对其中8例患者在移植后检测CD158a(KIR2DL1)、CD158b(KIR2DL2)、CD158e(KIR3DL1)的表达。结果 3例受者表达供者所有iKIR相应配体HLA-C2、C1、Bw4,此3对供受者即为KIR配体相合组;另外11对存在KIR配体缺失的供受者则为KIR配体迷失组。KIR配体迷失组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重建时间较KIR配体相合组均较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R配体迷失组患者移植后2年持续缓解率和2年总生存率高于KIR配体相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监测iKIR发现受者均表达供者型iKIR,4例患者复发时监测NK细胞及iKIR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在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后动态监测iKIR的表达可预示复发,KIR/HLA受配体错配可能有助于提高移植后缓解率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化疗以及支持治疗的改进,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完全缓解(CR)率达80%~90%,但长期无病生存(DFS)率仅30%~40%[1,2],有相当部分的患者缓解后仍会复发.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的水平变化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临床意义.采用ECL印迹免疫增强发光法分别检测60例初诊AML患者诱导化疗前、化疗结束二周及巩固期外周血血清TK1浓度,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收集60例AML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表明,在60例AML中,获得缓解(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的血清TK1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而未缓解者则无明显变化(P>0.05);处于完全缓解的AML患者血清TK1水平持续低表达,本病复发后则显著升高(P<0.05).TK1浓度与染色体核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初诊时是否伴有发热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监测血清TK1水平变化在AML的临床诊治、疗效监测、预后评估以及复发风险提示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TK1浓度降低提示治疗有效和肿瘤负荷减低,TK1浓度升高则提示预后欠佳和有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9.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现代治疗仍以联合化疗为主.去甲氧柔红霉素( IDA)因其疗效优于其他蒽环类药物被广泛用于AML的治疗,米托蒽醌(MIT)是蒽醌类抗肿瘤药的代表,同样应用广泛.本研究中我们对IA(IDA+阿糖胞苷)与MA(MIT+阿糖胞苷)方案诱导治疗初治A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B/X基因型对无关供者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和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SSOP-PCR)的方法,对52对HLA全相合供.受者进行KIR与HLA分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2例,急性髓系自血病(AML)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l例,急性杂合型白血病(HAL)l例。结果①28例供者KIR基因型为B/X,24例供者KIR基因型为A/A。②KIR基因型B/X组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重建时间与A/A基因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Ⅲ^。-Ⅳ^。急性GVHD(10.7%VS20.8%,P=-0.266)和慢性GVHD(53.6%Vs29.2%,P=0.06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X基因型组患者移植后3年持续缓解率(70.7%VS62.5%.P=0.414)和3年总生存率(75.5%VS62.5%,P=0.194)高于A/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关供者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者KIR基因型B/X可能增加了患者慢性GVHD的发生率,对持续缓解率和总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