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法(BOL D)成像对患者脑胶质瘤并可能累及脑皮层功能区的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检查,有助于外科治疗方案的制定,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避免重要脑功能中枢受到损伤。方法:对12例患有脑胶质瘤的患者用双手对指刺激的方法实行动态MR脑功能成像,共计5 0个动态,每次10个动态,18个层面,扫描时间为15 9s,分别间隔以等时间的静息期,检测感兴趣区正相关系数。结果:12例患者的图像采集满意,激活区均激活边缘系统,丘脑区,激活的脑功能区包括初级和次级躯体感觉区,尤以脑胶质瘤对侧激活最为显著(8例) ,同侧也有部分激活(4例)。结论:左右手对指激活特定的脑功能区,表明患者今后的恢复功能可能是对侧功能的代偿。这对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恢复的评估以及避免脑神经功能区的损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浸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中PCNA及DCs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结果 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单发癌灶与多发癌灶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其DCs数量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原发与复发膀胱癌的DCs浸润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膀胱癌DCs浸润数量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降低,而PCNA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高。DCs及PCNA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葛根素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对眼底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4/2017-03在我院就诊的眼底出血患者66例100眼,使用完全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3例50眼。A组给予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B组使用葛根素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两组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浆黏度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统计两组患者眼底出血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血清Hcy、TC和TG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Hcy、TC和TG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与A组比较,B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Hcy、TC和TG均降低(P<0.05)。B组患者较A组治疗总有效率增高(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变化、胃肠道反应、精神兴奋和腹胀,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眼底出血患者疗效显著,与改善患者血浆黏度、降低血清Hcy、TC和TG有关。  相似文献   
4.
连接蛋白43在鼻咽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连接蛋白 4 3(Connextion ,Cx4 3)的表达与鼻咽癌组织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技术 ,对 18例鼻咽癌和 1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细胞中 ,Cx4 3的表达进行形态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 :Cx4 3在鼻咽癌组织细胞膜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鼻咽慢性炎症组织 ,两组细胞膜的Cx4 3荧光值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Cx4 3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减弱或缺失是鼻咽癌形成及恶性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眼保健操是我国近视防控的一项长期政策,其发展已历经60余年,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争议和质疑。本文从实证角度探讨眼保健操的历史沿革及防治近视的效果,并展望新时代下以眼保健操为代表的政策干预措施,以期对未来近视防控体系的发展有所裨益。眼保健操能缓解视疲劳,调节青少年儿童用眼时间,是近视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近视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应将其视为近视防控唯一可依赖途径。(眼科,2021, 30: 173-17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母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6 )、C 反应蛋白 (CRP)与早产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6 7例早产孕妇及 32例相同孕周正常孕妇血IL 6 ,同时测定血CPR、白细胞计数 (WBC)。结果早产组血IL 6WBC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 ,但两组间CR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胎膜早破早产与胎膜完整早产血IL 6、CPR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阳性组血清IL 6、CRP均明显高于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阴性组 (P<0 .0 1) ,IL 6≥ 10pg/ml、CPR >8.2 0mg/l对预测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88.89%、80 .6 0 %和 5 2 .78%、6 4.18%。结论母血IL 6CRP均是预测早产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较有用的指标 ,但IL 6比CRP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树突状细胞 (DC)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二步法检测DC。结果 :31例膀胱癌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单、多发肿瘤中 ,DC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在原、复发肿瘤中 ,DC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DC的表达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上升而下降 ,多发肿瘤的DC数较单发肿瘤减少。DC可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明目地黄丸、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76眼)Ⅲ期DR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羟苯磺酸钙片治疗,研究组(n=41)在服用羟苯磺酸钙片的同时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明目地黄丸。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出血斑面积、视觉灰度值、血管瘤体积、黄斑厚度。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研究组出血斑面积、血管瘤体积和黄斑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视觉灰度值及log MAR视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1、2、3个月时,2组血清VEGF、RBP4、IGF-1水平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 0. 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明目地黄丸及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Ⅲ期DR疗效确切,能有效抑制视网膜内各类细胞因子介导的血管新生过程,改善患者眼底症状,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探讨EBV与肝炎病毒有无协同致癌作用。方法:研究组为78例HCC石蜡标本,对照组为26例非癌症肝组织标本。用PCR检测EBVDNA(BamHIW,LMP1)、HBVDNA(S基因、Χ基因),用RTPCR检测HCVRNA和HDVRNA,用免疫组化检测EBV(LMP1)、HBV(HBsAg、HbcAg)和HCV。结果:EBV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8.2%vs8.0%),χ2=4.622,P=0.032;HBV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6.4%vs23.1%),χ2=8.681,P=0.008;EBV与HBV在HCC组无相关关系,χ2=0.835,P=0.375。HCVRNA、HDVRNA在18例HCC中阳性分别为1和0例。免疫组化测E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2.1%vs2.5%),χ2=6.02,P=0.012;H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7.7%vs5.1%),χ2=10.03,P=0.001。结论:EBV在HCC发生中可能起作用,与HBV无明显协同致癌作用;HCV、HDV检出率不高,与EBV关系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Avastin)滴眼液对兔眼碱烧伤或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54只家兔分别以碱烧伤法(27只)和缝线法(27只)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再分为3组:Avastin眼液组、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各组均于诱导后第7天给予相应药物滴眼,4次·d-1,共14 d.造模后第7天、第21天、第28天、第56天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房水内VEGF蛋白表达.结果 碱烧伤后第21天、第28天、第56天Avastin眼液组和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明显较生理盐水组短而稀疏,其中3个不同时间点Avastin眼液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26.16±7.02)mm2、(29.71±10.43)mm2、(26.10±10.72)mm2,均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缝线后第21天、第28天、第56天时Avastin眼液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8.26±3.88)mm2、(37.24±3.16)mm2、(40.16±3.38)mm2,均明显小于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或缝线诱导后第21天,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vastin眼液组角膜上皮层VEGF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均减弱,基质层新生血管较少;RT-PCR显示造模后第21天和第28天时,Avastin眼液组兔角膜组织内VEGF 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造模后第56天时,Avastin眼液组和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VEGF mRNA的表达均较生理盐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结果显示Avastin眼液组在碱烧伤和缝线诱导后第21天,房水VEGF蛋白含量分别为(81.0±8.7)ng·L-1、(110.0±9.0)ng·L-1,均明显低于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Avastin滴眼液能有效地抑制兔眼碱烧伤后和缝线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但在停药后1周缝线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较用药前明显增加,提示不同刺激因素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用药时间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