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脑膜瘤术后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54例脑膜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HBO治疗。比较2组脑水肿的变化和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Barthe I指数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瘤术后行HBO治疗可促进脑水肿消退,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与急性呼吸衰竭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77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特征分为急性呼吸衰竭病情组(46例)和非急性呼吸衰竭病情组(31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入院后第1d、3d、5d、7d血清CRP、PCT水平,比较CRP、PCT及两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第1d、3d、5d、7d的血清CR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急性呼吸衰竭病情组在入院后第1d、3d、5d、7d的PCT水平呈上升趋势,急性呼吸衰竭病情组的血清CRP、PCT水平在入院后第1d、3d、5d、7d始终高于非急性呼吸衰竭病情组,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血清CRP、PCT并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呼吸衰竭的特异性为0.773、敏感性为0.817,AUC为0.873,明显高于血清CRP、PCT两项单独检测.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和急性呼吸衰竭病情存在密切关联性,通过联合检测血清CRP、PCT水平能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胶质瘤中miR-182表达与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并探究miR-182的潜在靶基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患者,收集胶质瘤组织和瘤旁组织并检测miR-182、人类叉头框O蛋白3a(Foxo3a)、p21、p27、Bim的表达量,随访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与瘤旁组织比较,胶质瘤组织中miR-182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且WHO分级III-IV级、Ki-67高表达的胶质瘤中miR-18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II级、Ki-67低表达的胶质瘤(P<0.05);与miR-182低表达胶质瘤患者比较,miR-182高表达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Foxo3a基因mRNA的3' UTR中有miR-182的结合位点,胶质瘤组织中Foxo3a、p21、p27、Bim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瘤旁组织且与miR-182呈负相关(P<0.05)。结论:胶质瘤中miR-182的高表达与病理特征及预后恶化有关,靶向Foxo3a基因可能是miR-182发生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蝶窦入路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垂体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采用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肿瘤全切率,综合疗效,术后空腹血糖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数字分级法(NRS)疼痛程度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综合疗效为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优良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腔出血、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具有创伤小、切除彻底、综合疗效好、术后应激反应程度低、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并用高、中、低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大鼠进行预处理,比较各组氧化/抗氧化指标、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密度(MV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因子-κB(NF-κB)结果。结果随着剂量增加,各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逐渐降低,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1,25二羟基维生素D3剂量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明显升高,脂质过氧化物(LPO)和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明显下降,LPO和CAT三个剂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SOD、AOPP与中、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MVA和VEGF均有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剂量增加,各组NF-κB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高剂量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P0.05),中、低剂量组差异逐渐减少(P0.05)。结论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炎性信号通路、减少氧自由基损伤和促进微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