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CD40信号的影响及黄芪甲苷的抗炎作用。[方法]100 mg/L ox-LDL刺激ECV-304细胞24 h后,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细胞CD40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因子-1(sVCAM-1)、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含量。以拮抗性抗CD40抗体,抑制CD40的作用后,再次观察上清液TNF-α、sVCAM-1、IL-6和IL-8的含量变化。20μg/mL的黄芪甲苷预孵育4 h,再以100 mg/L ox-LDL刺激ECV-304 24 h,测定细胞CD40 mRNA、CD40蛋白的表达及上清液TNF-α、sVCAM-1、IL-6和IL-8的含量。[结果]1)ox-LDL上调细胞CD40 mRNA和CD40蛋白的表达。2)ox-LDL促进细胞分泌TNF-α、sVCAM-1、IL-6和IL-8;而抑制CD40蛋白则抑制细胞分泌TNF-α、sVCAM-1、IL-6和IL-8。3)黄芪甲苷下调CD40 mRNA、CD40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分泌TNF-α、sVCAM-1、IL-6和IL-8。[结论]黄芪甲苷通过抑制CD40信号下调ox-LDL所致内皮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京津冀心内科医师对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满意度,并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指南/共识的推广、宣传以及编写提供参考.方法 本调研检索了2016~2018年我国发布的心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和共识5篇,对京津冀地区的心内科医师进行线下的自填式问卷,收集了受访医师的基本信息及其对指南/共识的使用率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CPGs)和专家共识的现状并评价其编写质量。方法独立检索维普网、万方、中国知网,查询我国2016—2018年已发表的中西医结合CPGs和专家共识,应用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The 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Ⅱ,AGREEⅡ),从6个领域对筛选出的中西医结合CPGs和专家共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筛选出中西医结合CPGs和专家共识共35篇,其中指南7篇、专家共识28篇;更新率为22.86%,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占比达60%,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独立制定27篇(77.14%)。AGREEⅡ结果显示:6个领域编写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范围和目的、表达的明晰性、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应用性、编辑的独立性,平均百分率依次为58.76%、55.88%、41.05%、33.65%、17.13%、10.12%;根据指南和专家共识各自平均得分率提示,除领域六编辑独立性,其余5个领域指南与专家共识的编写质量并无显著性差别。结论中西医结合CPGs和专家共识总体编写质量有待提高,探索适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指南规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以脂质沉积、炎细胞浸润、动脉血管内膜受损和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是引发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近几年来中医治疗CAS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现代医学对CAS斑块的治疗主要包括降脂、抗血小板聚集以稳定斑块,但存在诱发转氨  相似文献   
5.
<正>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其中老年患者居多~([1])。临床上,积极溶栓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若血栓自溶或溶栓药物使用超过时间窗,血流再通后可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级联炎性反应是其主要病理过程之一~([2-3])。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常驻免疫细胞,在受到损伤刺激后迅速激活,吞噬病原体,进行组织修复,但过度激活则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及神经毒性物质,导致炎性反应级联放大,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近期研究表明,衰老与急性应激源如缺血再灌注损害程度具有相关性,衰老的小胶质细胞免疫监视和吞噬能力下降,且在损伤和有害刺激下更易产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