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2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小鼠败血症系统感染模型,以感染小鼠肾匀浆活菌计数为标准,以庆大霉素为对照药,探讨日剂量单次与分两次给药两种方案对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89—07体内抗留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肠杆菌90-020、绿脓假单胞菌3—374、金葡球菌90—506对抗生素89—07和庆大霉素均敏感(MIC范围0.0625~2mg/L);抗生素89—07和庆大霉素日剂量单次给药组(OD)3株实验菌的肾匀浆活菌计数值由给药前的4.94±0.09、4.60±0.27、4.86±0.101gcfu/ml分别降至1.94±0.19、1.84±0.25、1.88±0.251gcfu/ml(给药后7~8h).日剂量分两次给药组(BID)则分别降至2.95±0.48、2.87±0.37、3.44±0.271gcfu/ml。OD组对3株实验菌的最大杀菌作用Emax分别为3.02、2.97和2.851gcfu/ml,OD给药方案的体内杀菌作用明显优于BID方案。  相似文献   
2.
呋苄青霉素是由我国开发成功的一个酰脲类青霉素。本项研究采用微生物法,以狗和正常人为受试对象,以氧哌嗪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为对照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3个药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呋苄青霉素较其它对照药具较高的即刻血浓度和较低的肾清除率。用微生物法和放射自显影法测定的呋苄青霉素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汪明,呋苄青霉素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尤其在肺、肝、肠中的浓度明显高于羧苄青霉素。  相似文献   
3.
临床试验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简称GCP)是一种被国际接受的进行临床试验的标准化规范。国家卫生部药政管理部门根据国际要求制定本国临床试验规范,以文件形式批准实施并正式发布,起着临床试验法规的作用。所有的临床单位必须按照临床试验规范进行,临床试验,使试验设计、执行、指导与报告均符合临床试验规范的标准化要求。确保临床试验资料数据完整、正确;病人或受试者的权利、利益和隐私受到保护;确保研究者资格符合要求,研究者、发起者、质量监督者、管理者明确各自职责,使临床试验符合道德标准和科学标准,试验结果准确可靠、结论可信无误。  相似文献   
4.
阴沟肠杆菌Amp C酶的诱导性及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 C酶的特性及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研究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联合对10株头孢他啶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应用紫外法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研究临床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AmpC酶的诱导作用以及3种抑制剂对Amp C酶的抑制作用。结果 舒巴坦不能增强头孢他啶的抗菌作用,第四代头也菌素头孢吡肟对头孢他啶耐药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对Amp C酶的诱导作用较强,酶抑制剂R0481220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产Amp C酶的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可考虑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 ,于 2 0 0 0年 6月11~ 14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 32 8篇 ,会议编辑了《细菌耐药与抗感染研究进展》会议资料 ;来自全国各地的2 1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李家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王爱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杨永弘教授 ,本刊编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张婴元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刘又宁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孙永华教授、北京儿童医院胡…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过程中的主动外排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荧光法测定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主动外排功能 ;PCR及Southernblot测定主动外排系统AcrAB结构基因acrAB ;RT PCR测定acrAB表达水平 ;自动荧光测序法测定acrAB基因扩增产物DNA序列。结果 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细胞内环丙沙星稳态浓度显著低于敏感株 (0 .73mg/L± 0 .0 4mg/L比 2 .0 0mg/L± 0 .0 7mg/LA660 ,P <0 .0 0 1) ;临床分离大肠杆菌无acrAB缺失 ;多重耐药株acrA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多重耐药株以及敏感株acrAB基因扩增产物无点突变和缺失。结论 主动外排系统acrAB的高表达导致临床分离大肠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 ;acrAB的表达可能受多重耐药操纵子调控。  相似文献   
7.
依替米星与奈替米星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依替米星与奈替米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开放的试验方法,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65例。34例患者采用依替米星治疗,3l例患者采用奈替米星(均为100mg,每12h静脉注射)治疗,疗程7-10d。结果: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依替米星组85.3%,奈替米星组83.9%,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和89.7%,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与9.4%。结论:依替米星与奈替米星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安全,有效,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8.
美罗培南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及对照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内沙星对412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美罗培南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强于对照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奈替米星;对大肠埃希氏菌、克雷泊氏菌属、产气肠杆菌、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柠檬酸菌属、变形菌属、沙雷氏菌属MIC90≤0.008~0.25mg/L,是亚胺培南MIC9o的1/4~1/16,对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属与亚胺培南的抗菌作用相当,分别为0.25、0.5mg/L:对流感嗜血杆菌美罗培南的MIC90为0.125mg/L,是亚胺培南的1/16,是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1/4:对铜绿假单孢菌美罗培南的MIC90为4mg/L,低于亚胺培南8mg/L。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稍差于亚胺培南,优予其他4种对照药。  相似文献   
9.
吕媛  李家泰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0):616-619
 目的:评价国产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开放试验。结果:随机对照组76例,用氧氟沙星(ofloxacin)对照,其中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66.7%,64.9%和89.7%,89.2%;细菌阳性率是82.1%与86.5%;细菌清除率是90.6%和93.8%;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1%和5.4%。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开放试验组80例,其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67.5%与86.3%;细菌阳性率是85%;细菌清除率88.2%。不良反应发生率5.0%。全部临床分离菌株纸片法药敏试验及MIC结果表明两药作用相似,但明显优于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和庆大霉素。结论:洛美沙星可作为临床上常见致病菌所致感染的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0.
单次静脉美罗培南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单剂量美罗培南静脉制剂药代动力学,为临床提供合理给药方案。方法 中国健康受试者10名随机分组交叉给药,30 min内静脉点滴美罗培南500,1 000mg,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0.25,0.5,0.75,1,1.5,2,3,4,5,6,8 h取血,并于0~2,2-6,6~12,12—24 h留取尿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罗培南血药浓度及尿药浓度。结果 血药浓度数据经3P97程序分析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二室模型,静脉点滴500,1 000 mg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23.08±4.00,48.19±9.78 mg·L-1,AUC分别为27.47±3.80,55.56±6.72 mg·h·L-1,,tl/2B分别为1.08±0.19,1.15±0.15 h,CL分别为18.91±2.48,18.68±2.32L·h-1,Vd分别为13.48±2.94,13.93±2.40L。12 h原形药物在尿中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为(60.11±5.20)%与(61.23±9.81)%。结论 美罗培南单次给药在中国健康人体耐受良好,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