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7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冶疗原则应以恢复颈椎正常排列、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为基本原则。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内固定,提高了疗效。笔者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根据不同类型骨折脱位,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28例,收到较好效果。现就有关治疗方法选择的一些问题作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对长期以来的大量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回顾,综述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检索OVID数据库1966-01/2006-10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文献,检索词:Osteofibrous dysplasia,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1994-01/2006-10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有关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文献,检索词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结果:共收集相关国内外文献26篇,排除重复性研究11篇,采用15篇。其中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定义2篇,发病机制2篇,病理1篇,诊断8篇,治疗4篇。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较少,误诊率较高,重点需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造釉细胞瘤相鉴别,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对可疑者行病理检查,确诊者行骨膜外切除,切除范围较大的病例行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骨胚胎发育、改建及病理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明确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病变处骨膜组织中的含量,探讨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方法:标本来自1990-01/2004-12年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骨关节二科收治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19例,年龄4~13岁,取材部位为假关节病变处骨膜组织;以10例正常骨膜做阴性对照,年龄10~15岁;15例胫骨闭合骨折断端周围骨膜做阳性对照。所取标本均经家属及本人同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上述标本骨膜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 结果:①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表达。②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假关节病变骨膜内表达的阳性程度与创伤后骨折断端骨膜无明显差异(P > 0.05),但都明显高于正常骨膜(P < 0.05,P < 0.01);二者在骨膜内的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P < 0.01)。 结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骨膜组织中基质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病理条件下表达增强影响骨生成,是形成假关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遵循移植韧带病理生理过程,采用晚负重及恢复关节活动的康复方法,观察四股半腱肌肌腱和钛钮扣钢板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4-01/2006-07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采用自体四股半腱肌腱和钛钮扣钢板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16例,患者对实验和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术后1~3周主要以恢复肌力练习为主,不进行关节活动及负重练习,做髌骨内推运动,防止髌股关节粘连,术后第4周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第5周行蹬固定自行车练习,第7周开始部分负重,第9周完全负重练习,6个月时恢复正常活动。术后 1 年评价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采用Lysholm评分(总分 100 分,分数愈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愈好)和IKDC评分(4级评分法,分为正常、接近正常、异常、严重异常)评价其疗效。 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16例,术后6个月随访16例,术后12个月随访16例。①膝关节积液情况:患者术后3~6周关节有少量积液,其中积液量达(++)者2例,积液量达(+)14例,未行特殊处理,均自行吸收。②膝关节活动度情况: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均达到120°,术后3个月患膝的屈膝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术后未发现膝关节主动伸展受限者。③膝关节稳定性情况:16例随访患者术后1年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检查未见阳性结果。④术后1年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情况:IKDC评分正常13例,接近正常2例,异常1例;患膝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44.3分,术后平均91.3分,其中优13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3.75%。 结论:自体半腱肌腱和钛钮扣钢板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采用晚负重及恢复关节活动的康复疗效确切,能够满意恢复患者一般运动能力,符合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长期以来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大量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回顾,综述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检索OVID数据库1966-01/2006-10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文献,检索词:Osteofibrous dysplasia,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1994-01/2006-10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有关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文献,检索词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择与骨纤维结构不良相关的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道、最新研究进展等文献,力求资料全面,排除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相关国内外文献41篇,排除重复性研究11篇,采用30篇,包括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定义、发病机制、病理、诊断及治疗等。资料综合:①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起源于纤维组织的良性骨肿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现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②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胫骨,症状为局部肿块。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胫骨中段前侧皮质膨胀性密度减低。确诊方法为病理检查。重点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造釉细胞瘤相鉴别,现有大量研究证明该病与造釉细胞瘤有联系。③治疗上过去认为10岁以前应保守治疗,10岁后选择手术治疗,目前倾向于早期骨膜外切除手术治疗。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较少,误诊率较高,重点需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造釉细胞瘤相鉴别,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对可疑者行病理检查,确诊者行骨膜外切除,切除范围较大的病例行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SAS),也称Beek综合征,多数继发于动脉疾病、栓塞、脊髓压迫症以及外伤等,颈椎、胸椎及胸部手术后发生也偶有报告但下腰椎术后并发ASAS少见有报告,自1995年2月~1996年6月在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术后有2例发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吻合器双切割吻合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双切割吻合技术保肛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结果:75例行双切割吻合技术保肛成功,保肛率达96.15%,术后吻合口瘘2例(2.56%),吻合口狭窄12例(15.38%).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双切割吻合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应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有效、安全等优点,且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因糖尿病条件下骨质代谢存在紊乱,对这类骨缺损的修复具有挑战性,研究糖尿病环境下脂肪干细胞的成骨特性将为其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目的:观察高糖、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人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法:选取 27.5 mmol/L 高糖、1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体外模拟糖尿病环境,干预人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实验分为 4 组,每组设立 6 个样本。通过荧光染色检测脂肪干细胞诱导成骨 21 d 时的Ⅰ型胶原表达量,矿化结节染色观测各组中等量脂肪干细胞在14,21,28 d 时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结果与结论:21 d 时,高糖联合糖基化终末产物组中Ⅰ型胶原荧光强度较正常组低2.76 倍;5 个视野下脂肪干细胞平均矿化结节数量与正常组、单纯高糖组、单纯糖基化终末产物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高糖及糖基化终末产物会抑制脂肪干细胞向成骨方向的同源分化,提示糖尿病环境下,高糖与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存在是导致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下降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基因转染大鼠脂肪干细胞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的方法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78只,体重180~220 g,其中72只通过化学药物(STZ)诱导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大鼠血糖值均≥16.7 mmol/L。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6只,其他实验组各18只。正常对照组:在正常大鼠骨缺损内植入经VEGF165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骨缺损大鼠;生长因子组:在糖尿病大鼠骨缺损内单纯植入VEGF生长因子;干细胞组:在糖尿病大鼠骨缺损内单纯植入脂肪干细胞;实验组:在糖尿病大鼠骨缺损内植入经VEGF165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将5×106个VEGF165-ADSCs细胞与凝胶海绵结合后,植入到糖尿病大鼠骨缺损模型中,在植入后第4周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缺损修复组织大体形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骨缺损区修复后局部微血管密度;应用美国IRIS IntrepidⅡXS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修复骨痂内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测定;统计分析上述测量结果验证VEGF165-ADSCs对糖尿病大鼠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荧光染色结果显示,VEGF165表达定位于ADSCs的细胞浆,表达率在87﹪以上;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修复区内骨痂生成范围和质量接近正常组,糖尿病组、生长因子组、干细胞组修复效果欠佳。植入后第4周,实验组单位体积的修复组织钙、磷含量和ALP含量明显高于生长因子组、干细胞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时,实验组修复局部的血管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VEGF165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具有良好的成骨及成血管作用,有望成为修复糖尿病特定骨质条件下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晚期并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常需行全髋关节置换。由于不同患者髋臼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别,导致重建髋臼时难度明显增加,而髋臼内壁内移截骨能良好解决对臼杯假体的包容,但对截骨后髋臼内壁的内移范围仍存有争议。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寻找髋臼内壁截骨的合适内移范围。 方法:利用SolidWorks 2008软件建立髋臼发育不良骨盆的三维模型,模拟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式,使髋臼内壁骨从未完全陷入盆腔内保持2 mm骨性接触处开始,逐渐内移至完全陷入盆腔内7 mm处,每隔1 mm为1个实验组,分成10个实验组。将每组髋臼人为划成4个象限,分别对各组假体髋臼-骨界面间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比力学实验分析,测量出髋臼假体-骨界面间的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值。 结果与结论:第1,5,6,9,10组在后下、前上、前下3个象限内的Mises应力分布不均匀;第2,3,4,7,8 组在后下、前上、前下3个象限内的Mises应力分布均匀,其中第4组Mises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第2,3,4,7,8组在上述3个象限内的剪切应力分布均匀,第7,8组剪切应力最小。提示关节力在髋臼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后上象限,随着臼杯不断内移,臼杯与骨的接触面积会逐渐增大,从而增加接触面上的Mises应力,但剪切应力随髋臼内壁的内移而减小。因此髋臼内壁截骨合适的内移范围在未入盆腔内1 mm到完全陷入盆腔1 mm,最佳位置在完全陷入盆腔1 m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