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人工骨移植治疗跟骨粉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可注射型人工骨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可注射型人工骨植入的方法对30例35足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进行治疗,骨折按Sanders标准分型,型26例30足,型4例5足。术中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将塌陷的跟骨后关节面复位后用可注射型人工骨材料填充跟骨内空腔及跟骨解剖钢板固定。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平均10.5个月。全部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5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优21足,良9足,可3足,差2例,总体优良率为85.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可注射型人工骨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能获得良好复位,可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固定,能防止骨折术后早期塌陷,避免了取自体骨植骨的痛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在四肢骨缺损术中填充植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四肢骨手术后骨缺损,包括四肢松质骨暴力压缩骨折导致骨缺损和干骺端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填充植骨。术前、术后1周及3、6、12个月分别摄x线片及CT,观察骨缺损的修复生长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28个月(平均8个月),伤VI均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非特异炎症反应和排斥反应;X线片和CT检查示:术后骨缺损区域填充良好,密度较松质骨稍低,材料与周围骨边界清楚;术后1个月,骨缺损区密度逐渐升高,可见植骨周围模糊,有少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3个月,骨缺损区密度明显升高,植骨周围间隙开始向中心融合成片,更多新生骨痂影融合;术后6个月,骨缺损区密度明显升高,大量新生骨痂形成。临床骨愈合时间为术后3~7个月,平均3.8个月,愈合率为91.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用于治疗四肢骨缺损,能与植骨区骨生长融合,无不良反应,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缺损植骨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3.
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天志  朱美忠  权正学  陈滔  邹文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91-1692,1686
目的:探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38例,17例有椎管内压迫,16例有神经功能损害,后凸畸形Cobb角9°~30°。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9例;术前VAS评分5~10分,平均7.6分。椎体间植骨病例均采用自体骨。术后继续四联标准疗程抗结核药,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获得12~48个月的随访,椎体间植骨病例6个月随访时均获得融合,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至2°~10°,随访丢失1°~2°,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神经功能损害术后获得不同程度改善,ASIA分级:1例B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至D级,4例C级恢复至E级;D级共11例,10例恢复至E级,1例无改变。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3分,平均1.5分,VAS评分改善平均6.1分。结论:选择正确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达到椎管内减压、脊柱矫形、融合和脊柱恢复稳定的目的,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胡天志  朱美忠  陈滔 《重庆医学》2011,40(10):966-968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9年1月本科获得随访的167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疗效。手术方式分为4组,A组:DHS;B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C组:髓内内固定(包括PFN、Gamma钉);D组:人工髋关节置换(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随访12~60个月,平均30个月。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等围手术期手术参数,评定比较围手术期风险;依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D组围手术期手术参数最低(P<0.01),B组、C组两组相当(P>0.05),A组最高(P<0.01);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3、6个月D组优于其他组(P<0.01),A、B、C 3组相当(P>0.05),术后12个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最高,其余各组相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的高龄转子间骨折,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满意,髓内固定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也是合适的选择,DHS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研究闭合复位并经皮穿针固定、康复训练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方法,探讨其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7例实施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对照组31例行非手术治疗. 结果随访8~20周,研究组全部骨性愈合(100%),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5%,P<0.05);愈合时间(11.2±1.4)周短于对照组(15.8±1.1)周(P<0.05);肩关节评分优良率(91.74%)明显高于对照组(55.68%,P<0.01).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的微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中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支撑植骨融合术后椎体结构重建作用和骨性融合作用。方法对3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前路减压,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支撑植骨融合、钛板系统内固定。其中颈椎骨折5例,胸腰椎骨折26例。结果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入体3~4个月产生骨融合,重建的椎体高度无降低,神经功能按F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使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术,可有效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结构,起到重建椎体结构作用,并能与椎体融合,保持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椎体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由法国医师Galibert等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种微创手术。该技术是在影像引导下,将穿刺针穿人病变椎体,注入糊状成形材料,形成坚硬的固体,使病变椎体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得到恢复和改善,从而达到提高脊柱稳定性、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PVP创伤小,起效快而且效果好,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肿瘤等。随着PVP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形生物材料不断暴露出缺点和不足,如细胞毒性、缺乏成骨活性等,使得该技术的疗效和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生物材料是该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包括寻找理想的成形材料和探索合适的负载材料。近期关于PVP生物材料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生物活性人工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7年6月~2012年2月,对腰椎退变失稳定性疾患,需要后路手术+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Cage植骨融合、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共61例70个椎间隙。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及3月、6月、12月分别摄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间高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3-4个月开始产生骨融合,术后12月69个节段得到骨性融合(98.57%),椎间隙高度无降低,症状无复发。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_HA/PA66)复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重建退变腰椎的稳定性,Cage内外的植骨可与相邻椎体有效融合并形成完整整体,是一种理想的椎间植骨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使联合使用降钙素和碳酸钙D3抗骨质疏松治疗,分析对预防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32例,实验组72例,对照组60例,按Brunnstrom分期治疗,两组均进行正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降钙素联合碳酸钙D3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测定患侧股骨Ward三角、桡骨远端、第1腰椎三部位骨密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Brunnstrom I~Ⅱ期两组三部位均相当(P>0.05),Ⅲ~IV期、VI~V期实验组三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晚期预防骨质疏松疗效显著。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极易继发骨质疏松,在正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明确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朱美忠  权正学  欧云生 《重庆医学》2007,36(20):2098-2099
目的 探讨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1例经颅骨牵引未能复位的陈旧性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在颅骨牵引下,先从后路松解关节突交锁与脊髓后方压迫,然后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21例均完全复位,症状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椎间植骨融合良好,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颈椎的稳定性均维持良好,15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4例按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解除脊髓压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