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基于体重的肝素负荷剂量下体重指数(BMI)对全血活化凝血时间 (ACT)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选男性冠心病患者 78例,年龄 45~77(63.86±6.89)岁,以 BMI 为依据将患者分为 4 组:A 组 20 例(15.57≤BMI<23.03),B 组 20 例(23.03≤BMI<25.35),C 组 18 例(25.35≤BMI<27.68),D 组 20 例(BMI≥ 27.68).所有患者给予100U / kg 负荷全量肝素,并于术前、肝素负荷剂量后 5min、10min、30min、60min抽血,采用 Hemotec 法检测ACT值,以术前 ACT(ACT0)为基线,其余 ACT值与其差值分别标记为ΔACTs,MATLAB 软件计算ΔACT- 时间曲线 下面积.结果 负荷肝素后 ACT 达峰时间各不相同:33.33%位于 ACT5 时间点,51.33%位于 ACT10 时间点,15.34%位于 ACT30 时间点,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ACT-时间曲线下面积随着BMI增大而增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相对于低BMI 患者,基于实际体重给予负荷量肝素对于大BMI患者是过量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单支架横跨支架术式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中,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动态观察最终对吻技术对分叉区域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36例左主干分叉病变且行单支架横跨术式,所有患者在术前分别从前降支(run1)、回旋支(run2)回拉IVUS,支架释放后从前降支回拉IVUS(run3),最终对吻后分别从前降支(run4)、回旋支(run5)回拉IVUS;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造影资料和IVUS数据。结果:患者年龄(63.8±12.1)岁,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占22.2%。相较于术前IVUS(run2),最终对吻术后的IVUS(run5)发现回旋支开口处管腔面积[(7.30±3.08)mm2 vs(. 6.37±2.66)mm2,P<0.05]和血管面积[(13.10±3.27)mm2 vs.(12.47±2.93)mm2,P =0.012)]均明显减小,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0±2.02)mm2 vs.( 6.10±2.09)mm2,P =0.128];回旋支开口处管腔面积变化与血管面积变化相关(r =0.787,P <0.001),而与斑块面积变化不相关(r =0.187,P =0.276)。相较于支架释放后IVUS(run3),最终对吻术后的IVUS(run4)发现多边形区域面积[(9.80±2.09)mm2 vs.( 11.48±2.65)mm2,P<0.05]、左主干远端面积[(9.91±1.73)mm2 vs.(11.85±2.38)mm2,P<0.05]和左主干最小支架内面积[(9.61±1.53)mm2 vs(. 11.34±2.33)mm2,P<0.05]均明显增加,支架贴壁不良现象减少(83.3% vs. 61.1%,P =0.035),但是伴随支架不对称指数增加,多边形区域[(1.23±0.14 vs. 1.33±0.12,P <0.05);左主干远端(1.18±0.09 vs. 1.25±0.10,P <0.05);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处(1.17±0.09 vs. 1.24±0.10,P <0.05)。结论:在左主干分叉病变行单支架横跨支架术中,最终对吻后回旋支开口面积明显减小,与嵴移位相关;最终对吻增加左主干及多边形区域支架内面积,减少支架贴壁不良现象,但是会增加支架不对称指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激动维甲类X受体(RXR)对大鼠心肌细胞无糖无血清(SGD)饥饿状态下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置于无糖DMEM中培养6h,建立饥饿模型。用9-顺式维甲酸(c-RA)为RXR激动剂,HX531为RXR拮抗剂,并将细胞实验按以下分组:对照组(C组)、SGD干预组(SGD组)、SGD+100nmol/Lc-RA干预组(RA组)、SGD+100nmol/Lc-RA+2.5滋mol/LHX531干预组(HX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比例及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下游活性片段Caspase-9蛋白表达,以及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透射电镜检测心肌细胞自噬小体。结果与C组比较,SGD组和HX组心肌细胞活力均下降,凋亡百分比、Bax/Bcl-2比值和Caspase-9蛋白水平均上升(均P<0.01);与SGD组比较,RA组心肌细胞活力均上升,凋亡百分比、Bax/Bcl-2比值和Caspase-9蛋白水平均下降(均P<0.01)。SGD组平均荧光强度(MFI)波峰明显右移,为C组的2.3倍(P<0.01);而RA波峰出现明显左移,MFI值仅为C组的1.3倍,明显低于SGD组(P<0.01);HX组波峰与SGD组相似,MFI值显著高于C组(P<0.01)。透射电镜下观察到C组中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而SGD组和HX组自噬小体数增加,内含有被吞噬的线粒体等结构,部分呈空泡样改变,同时自噬相关蛋白LC3-II/I比值上升,Beclin1表达增加(均P<0.01);RA组心肌细胞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减少,LC3-II/I比值下调,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结论激动核受体RXR可以保护心肌细胞SGD状态下的损伤,其机制与对凋亡和自噬通路的双重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52例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并发心源性休克分成两组,应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 is 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 952例急性STEMI患者中并发心源性休克42例(4.41%)。休克组住院死亡率高于非休克组(50.00%vs 5.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OR=3.466,95%CI 1.678~7.158)、脑梗死病史(OR=5.937,95%CI:1.941~18.160)、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OR=8.112,95%CI 2.762~23.825)、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OR=14.737,95%CI 4.897~44.348)、肌酐水平(OR=1.940,95%CI 1.078~3.493)、左心室射血分数(OR=2.981,95%CI 1.321~6.725)、前降支严重病变(OR=2.721,95%CI 1.026~7.211)、2个/3个部位心肌梗死(OR=6.863,95%CI 2.683~17.557)是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肌酐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面积、前降支病变程度与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及内脂素的影响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次,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次,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2组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脂素(Visfatin)、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测定2组患者内皮功能。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药后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HIF-1α、Visfatin、TNF-α、hs-CRP、血清中vWF、ET-1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而2组患者血清中NO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础动脉内径值,充气后动脉内径值以及FMD与治疗前测量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增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较好,在提高患者远期疗效方面较常规剂量明显,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使用剂量相关,因此临床应权衡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资料,应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1.7%(46例)。其中病死组平均年龄[(74.1±10.1)岁]高于非病死组平均年龄[(66.8±11.4)岁],急诊PCI比例[10例(21.7%)]低于非病死组[26例(6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109,95%CI:1.29~3.44)、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OR=4.831,95%CI:1.05~22.26)及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OR=0.171,95%CI:0.06~0.48)与住院死亡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高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而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则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