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曾炳胜 《广东医学》1992,13(4):193-194
胃肠结石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它是指某些不能消化的物品、食物或异物,进入人体胃肠道,形成各种特殊的凝固物或硬块,由此产生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我院自1967年10月至1989年10月共收治了18例。现报告  相似文献   
2.
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在治疗性肝再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 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等情况,为ESC移植在难治性肝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倒千里光碱+70%肝部分切除建立BALB/c小鼠的治疗性肝再生模型。用荧光示踪剂CFDA SE 标记移植细胞,将经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体系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然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检测移植细胞体内分布、整合与肝细胞替代、体内生长分化等情况。2周后行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其功能状况。并通过观察其体内成瘤性对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CFDA SE标记的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1周,受体小鼠肝实质内可见散在绿色荧光分布。2周后,肝实质内绿色荧光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且可见类似肝索样结构排列。共焦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受体小鼠肝组织内可见标记细胞表达白蛋白阳性信号(呈黄色荧光),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而将未分化的ESC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6周后则可见畸胎瘤形成。结论: 经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体系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后可有效整合入宿主肝板、在肝内能进一步生长分化并部分表达肝细胞功能。其安全性较好,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但其体内移植后能否有效整合入宿主肝板、在肝内能否进一步生长分化并表达肝细胞功能以及成瘤的风险等情况目前还不清楚。 目的: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 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外科。 材料:选用BALB/c小鼠24只为受体,鼠龄6~8周,体质量20~ 35 g,雌雄不拘购自广州市实验动物中心。实验所用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由作者所在课题组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成。小鼠胚胎干细胞株E14由本院干细胞中心提供。 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肝再生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和肝切除+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2只。前组分两次按50 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 ,间隔2周,第2次注射4周后行70%肝部分切除制造肝损伤;然后经门静脉分别移植1×105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荧光标记的细胞入小鼠肝内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后组在行70%肝部分切除制造肝损伤模型后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组受体鼠肝脏内分布、整合与体内生长分化情况。2周后行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其功能状况。将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注入治疗性肝再生小鼠肝内,将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作为对照,观察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体内成瘤情况。 结果:①肝干细胞在受体鼠肝内生长情况:CFDA SE标记的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1周,受体小鼠肝实质内可见散在绿色荧光分布。2周后,肝实质内绿色荧光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且可见类似肝索样结构排列。②肝功能:共焦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受体小鼠肝组织内可见标记细胞表达白蛋白阳性信号(呈黄色荧光),肝再生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和肝切除+干细胞移植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 > 0.05)。③肝干细胞移植安全性: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而将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6周后则可见畸胎瘤形成。 结论: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后可有效在肝内能进一步生长分化并部分表达肝细胞功能;且此移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促进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的新途径。方法:应用三七总皂甙于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IHAT)的动物模型上,分别于移植术后2周对病理组织学、电镜形态、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及~(99m)Tc-HIDA 摄取试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三七总皂甙组(A 组)脾内肝细胞水肿、变性程度较轻,肝化脾匀浆 ALT 含量达(928.0±268.1)u/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99m)Tc-HIDA 摄取试验时 A组离体肝化脾显影较清晰,其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B 组,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在移植早期对脾内肝细胞有一定的抗损伤保护作用,从而促进了肝化脾的增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通过促进肝细胞DNA合成及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加速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的新途径。方法: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PHGF)与三七总皂甙(PNG)于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IHAT)的动物模型上,分别于移植术后2周、12周对病理组织学、电镜形态、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ALT)含量、~(99m)Tc-HIDA摄取试验及脾内肝细胞增殖指数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移植术后2周,三七总皂甙组脾内肝细胞水肿、变性程度较轻,肝化脾匀浆ALT含量达(928±268)U/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术后12周,肝细胞生长因子组脾内肝细胞生长好,数量、面积大,肝化脾匀浆ALT含量达(2325±401)U/g,增殖指数达3.8%±0.3%。对照组分别为(1839±368)U/g,2.9%±0.4%,P<0.05,且在~(99m)Tc-HIDA摄取试验中PHGF组离体肝化脾显影较清晰,其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GS在移植早期对脾内肝细胞有一定的抗损伤保护作用,而PHGF对加速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胰母细胞瘤为儿童罕见恶性肿瘤,由于病灶隐蔽而难于早期发现。待其并发上消化道梗阻、出血或梗阻性黄疸等情况发生时往往又由于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而难于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现就本院最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oave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院小儿外科于去年9月开展了腹腔镜辅助下儿童无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改良Soave术),随访近1年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该例患儿为5岁男性,因腹胀、便秘4年余入院。其间常需用开塞露或灌肠等治疗。就诊于本院后经钡灌肠和直肠粘膜活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症(常见型)。术前肠道等准备工作与传统方法无异。手术操作:气管内插管麻醉下取仰卧头低足高位,插入导尿管。于脐下插入气腹针注入CO2气体鼓腹(压力12mmHg,流量2.5L/min,然后于左上、右上、右下腹分别作3个小切口,穿刺插入3把5.5mm直径的Trocar,经Trocar分别插入5mm直径的腹腔镜和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巨脾大部分切除加自体脾腹膜后移植术对儿童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分析。方法 经临床确诊的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并巨脾患儿 2 7例 ,其中男 1 2例 ,女 1 5例 ,年龄 4~ 1 4岁 ,平均 (6 .7± 1 .6)岁。对 1 995~ 1 999年的 1 5例患儿施行巨脾全切除术 (对照组 ) ,2 0 0 0~ 2 0 0 2年的 1 2例患儿施行脾大部分切除加自体脾腹膜后移植术 (实验组 ) ,随访半年以上者 2 4例 ,将两组的Hb平均值、血清抗体水平、99mTc 脾扫描、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疗效观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术前两组Hb平均值皆约为 60 g/L左右 ,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Hb先升高后呈下降趋势 ,但实验组与对照组Hb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术后 1周、3个月实验组IgM水平分别为 (0 .54± 0 .1 3)g/L和 (0 .62± 0 .1 5)g/L ,对照组为 (0 .2 2± 0 .0 5)g/L和 (0 .2 8± 0 .0 7)g/L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Ig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③对照组发生OPSI(切脾后全身凶险性感染 ) 1例 ,死亡 1例 ,实验组发生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的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④实验组有 6例术后 1年行99mTc 脾扫描可见脾组织显影。结论 ①脾切除术对儿童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有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患者术前肠外营养对化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剑  陈双  曾炳胜 《癌症》2001,20(8):859-862
目的:了解术前短期外营养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评价大肠癌患者术前短期(5-7天)肠外营养的意义及其对化疗的影响。方法:治疗干预前经肠镜活检证实为大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肠外营养组、术前单纯化疗组、化疗加肠外营养支持组。干预前后测量病人的体重和三角肌皮褶厚度以及检测血中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数、IgG,IgM,IgA,C3,C4、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手术取得标本的增殖情况;(1)细胞核DNA相对含量;(2)DNA指数;(3)细胞周期G0/G1,S,G2+M(%)。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术前肠镜标本和手术取得标本的Ki67指数。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为发生率。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经5-7天治疗后,肠外营养组的营养指标白蛋白、转铁蛋白在干预后显著增加(P<0.01);术后单独化疗组白蛋白、转铁蛋白显著减少(P<0.01);肠外营养加化疗组治疗后白蛋白、转铁蛋白有明显增加(P<0.05)。免疫功能指标肠外营养组IgA,IgM,C4有明显增加(P<0.05);术后单独化疗组营养指标有显著减少(P<0.01);肠外营养加化疗组IgA,IgG,IgM,C3有明显增加(P<0.05)。细胞增殖指标Ki67指数肠外营养组有显著增加;术后单独化疗组则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各组间的细胞生物学指标Ki67,DI,G0/G1,S,G2 M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短期肠外营养(5-7天)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但会提高肿瘤细胞增殖指数。  相似文献   
10.
小儿坏死性肠套叠外科治疗9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坏死性肠套叠的病因、诊断、低压空气灌肠复位的作用、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93例小儿坏死性肠套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原发性肠套叠,14例继发性肠套叠。套叠类型为回-结肠型73例,小肠型15例,结-结肠型5例。全组均行套叠复位加坏死肠段切除一期吻合术。术前误诊5例,死亡3例。结论:(1)局部解剖因素是小儿肠套叠发生的主要原因;(2)B超检查有助于肠套叠的诊断;(3)对于复发性肠套叠不宜反复多次地进行低压空气灌肠复位;(4)手术原则是对于高度怀疑肠管坏死的不能姑息,应积极切除,但同时亦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有活力的肠管及回盲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